塑料制品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
外卖盒子、牙刷杯子
都与塑料挂钩
曾经有人说
塑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然而塑料不仅带来了生活便利
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
据《卫报》3月24日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颗粒。
这项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顶刊《国际环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
研究人员表示,微塑料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科学上讲,微塑料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是合理的。
如果微塑料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全身,有可能残留在体内器官。也意味着,微塑料或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日常生活中的微塑料都有哪些?
微塑料是怎么进人体的?
进入人体有什么危害?
看似与塑料无关的产品
也含有塑料成分
微塑料是在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发表文章上提出的,后来定义为小于5mm的塑料颗粒。
最常见的塑料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已经应用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一些看起来与塑料无关的产品,其实也含有塑料这一成分。
我们日常用到的一些护理品或化妆品,比如牙膏中的一些微珠、沐浴磨砂膏、防晒霜等都有微塑料的使用。
很多食品生产和食用过程中也含有微塑料,比如罐头、挂耳咖啡、啤酒、口香糖、矿泉水、餐桌盐以及外卖食品等。
除此之外,洗涤剂、清洗剂、塑料食品容器、塑料包装、一次性杯子、婴儿奶瓶、汽车轮胎,以及疫情期间我们大量使用的口罩,都属于难降解的塑料。
如果把这些物品丢弃进入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降解破碎,就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是怎么进人体的?
微塑料可能通过空气、水或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也可能通过特定的牙膏、唇膏和纹身墨水等进入人体。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秦潇等人刊登在《生态毒理学报》上的文章中,详细列出了微塑料的可能人体暴露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微塑料被水生生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进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绿海龟吞食塑料 | Troy Mayne / WWF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海盐中有微塑料的存在。2015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5个品牌的3种食用盐,发现样品中均含有种类丰富的微塑料。食盐作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微塑料的存在加大了食物摄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海洋中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瓶子、袋子、杯子、桶、吸管等等。(图片来源:新华网)
2. 通过饮水进入人体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秦潇等人2021年刊登在《生态毒理学报》上的文章指出,存在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的微塑料,成为人体微塑料的重要暴露源之一。
在山东胶州湾,研究者在海湾沉积物中测到了碎片状、颗粒状、薄膜状、纤维状和发泡塑料5种微塑料的类型。
3. 通过呼吸和皮肤进入人体
微塑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释放于空气中,继而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明菊等人刊登在2022年《中国学校卫生》上的文章指出,人体模型的空气采样结果显示,一个轻度活动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料颗粒接近300个。在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肺组织标本中,病理检查可见到纤维素和塑料微纤维。
文章同时指出,微塑料可经皮肤接触而被吸收。
更令人担心的是,为提升性能,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被掺入各种有毒添加剂。同时,微塑料的疏水性和高表面积使其能够吸附积累持久性污染物,形成毒性集合体。随着微塑料进入人体发生释放,会造成二次伤害。
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
那么,微塑料在人体会有什么危害呢?
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早在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告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微米至500微米之间。就提示我们,微塑料会到达人体肠胃,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调查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参与者的粪便样本,首次得到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经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其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而体内微塑料含量的升高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
图 | JOKER/A. Stein
微塑料会对器官产生物理伤害,其过滤出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素BPA和农药,也能破坏免疫功能,并危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除了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微塑料和有毒物质还可能积累到食物链中,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影响,例如对土壤的健康状况产生危害。
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刻不容缓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
减少使用一次性制品,少点外卖、少用一次性餐具,多用布袋;
妥善处理塑料垃圾,做好垃圾分类;
避免使用一些含有微珠的日常洗护用品。最好选择可降解塑料,减少普通塑料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科研工作者也在致力于一些环保材料的开发,以寻求可替代某些塑料制品的新型材料,期待未来,塑料将慢慢远离我们的生活。
为了人类的健康
从自己做起
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今日推荐视频
清明时节为什么会
“雨纷纷”?
每年清明节前后
总会伴随着阴雨绵绵,这是为什么呢?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
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它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气象阶段
跟随科普君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蔡芷涵
审阅:张龄丹、杨敏婷
来源:科普中国、健康时报、新华网、果壳、北京科技报社、科创中国
参考资料:
1.秦潇, 周颖, 黄艺. 微塑料的人群暴露途径及其健康危害[J]. 生态毒理学报, 2021, 16(5):7.
2.EurekAlert, Microplastics discovered in human stools across the globe in 'first study of its kind'
3.Yang D, Shi H, Li L, et al.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able salts from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49(22): 13622-13627.
4.李明菊, 李卓, 白英龙, 贾丽红, 孙炜, 潘国伟, 闫灵均, 杨佐森. 微塑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2): 316-3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2.036
5.国际环境法中心,Earthwork、全球焚烧替代联盟等,《塑料与健康:塑料星球的隐藏成本》.
6.吴冠桦,李春雷,张孟涵. 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 食品与机械,2021,37(9):1-7. DOI: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9.001.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