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果”,把故乡带到远方

深圳检察
+订阅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中国人喜欢把关切与牵挂放入食物,盛进餐盘和行囊,故乡就这样被带去了远方。适逢清明,400公里之外的赣南,春雨的滋润下,野生艾草竞相吐出嫩芽,田间地头、荒野路边,齐刷刷地呈现一片青绿。

人们难以收藏一丝清风或一片雪花,却愿意付出努力和耐心把他们的味道留下。勤劳质朴的赣南人,将艾草摘来用于制作美食,把用艾草做的米果,称为“艾米果”。

每年此时,母亲如果在老家,便会清早挎上菜篮子,到乡下田间去采野艾,野艾矮小,嫩芽茎上覆有白色绒毛,散发着中药香气,沁人心脾。

将带着露水的野艾带回家,搬来小板凳弯坐着腰,一叶一叶仔细挑剔干净,一片一片洗涤,反复清洗五六遍,把艾草洗的发青发亮,这是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却不可或缺的程序,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口感。

二者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每次看见母亲带着老花镜,认真淘洗的样子,就会想起她的教导,做文字工作,就像淘洗这艾草,既费神、又费时,多洗几遍,便是熬心性的过程,文字工作亦是如此,多遍修改,常看常新,才能打磨出精品。如若不然,就像未洗净的艾草,做出来的艾米果吃起来就会“沙沙”地磕牙,贻笑大方。

清洗过后,大火煮沸碱水,将艾草煮至软烂断三分之二经脉时起锅。这也是考验巧妇的时刻,起锅早,艾草不烂,和面不均,吃起来抽丝;起锅晚,煮的老,口感差。

捞起煮过的艾草和艾叶水,加入适当比例的糯米粉、粘米粉,趁热揉成面团。没有厨师机揉面的时候,这项工作是爸爸的专属,给他带上“大力士”的高帽,“使唤”他干这项体力活。面团翠绿油亮,柔韧有余,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擀成圆片,开始包艾米果。

酸菜冬笋肉馅儿,捏成三角形;白糖芝麻花生馅儿,锁边捏成弯月形;苦笋腊肉馅儿,用压花的模具做成花纹形;纯正不放馅料的,做成圆饼形,往往这种不放馅料的,母亲会挑一个在里面放上一枚硬币,图个好意头。

烧开水,将包好的艾米果放入大蒸笼,大火蒸15分钟,在赣南,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口代代相传的大蒸笼,是祖先对后代寄寓的“代代蒸藏、蒸蒸日上”的美好祝福。

刚出炉的艾米果,鲜翠欲滴,柔软清香,清香中带点苦味,苦中有甘,仿佛一场味觉的烟花秀,在口腔里绽放。世代相传蒸煮出的风味,正是赣南的独有气质。时代沉浮,命运流转,落在食物上都是不经意的细碎和温暖。最后,咸鲜甜混杂的风味都包藏在艾米果细密的空隙里。

像所有母亲一样,煲汤煮菜就是为了家人团聚和健康。桌上的菜围着转盘一圈又一圈,天南地北归来的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仿佛是一个大大的同心圆。欢声笑语连同食物的味道,融成一种独特感受,它存放在心底,随着一次次别离不会渐行渐远,反倒愈加清晰。

来深9年,每年清明,母亲都会托人在老家采上上百斤艾草,煮至半熟留存汁液冷冻,保证一整年都能吃上新鲜的艾米果。通过各种途径,给我寄来或不辞辛劳自己带来。她总说,深圳生活节奏快,这些乡下的东西,让你身体康健,有了好身体,才能安心工作,不容易出错。特别是做检察工作,一个小细节,可能会影响别人一生,责任重大,万万不能大意。

心正则身正,心清则目明。食物朴素无华,母亲用应季的食物,教会我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团圆的意义,就在于人们不辞辛劳,千里奔赴,又在获取勇气与力量后,再度启程。越过山丘,才能看清生活的底色。每一丝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有人拼尽全力在爱你。待光阴化作故事,那些闪烁着母爱光辉的话语,依然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前行。

拜托点一下“在看”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