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江大汾社区,知名画家何炽佳家中,画架上摆放着一幅刚完成不久的油画作品。画中,大地上残垣断壁,横尸遍野,烽火连天,沉重而悲凉;一位战士纵马挥刀,带着年幼的皇子和他的士兵在战火纷飞中冲杀。从研读资料到提笔创作,耗时约3年,年过八旬的何炽佳终于用画笔描绘出了自己心中的大英雄——张家玉的英勇形象。
“他不畏强权,勇猛彪悍,屡败屡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宁死不屈,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说起心目中的英雄张家玉,何炽佳激情澎湃。
许多画作为表现英雄人物伟岸的形象,经常会描绘其英勇杀敌的一面,让人费解的是,在何炽佳的这幅作品中,张家玉却是一个“逃亡”的形象。何炽佳解释说,张家玉不惜一切浴血奋战,但面对精兵强将的满清军队,他势单力薄,胜少败多,但他从没放弃或者投降,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因此,他逃,其实是为了再战。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他代表着民族去抗争,作为一名战士,他必须有所舍弃,才能再续家国忠义。”何炽佳表示,即便最后南明小朝廷灭亡,张家玉依然浩气长存。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出生于东莞万江的张家玉,自幼生性聪敏,文武兼备,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考取进士。眼前本是锦绣前程,然而,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究到了气数已尽的时刻,短短四年的时间,江山易主,朝廷更迭,张家玉身披战甲,对抗清军,在兵荒马乱中经历了九死一生。
公元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正月,清军入莞,到处烧杀抢掠,引起东莞人民强烈反抗,水乡一带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抗清。道滘首领叶如日派船迎张家玉,尊为主帅,他精选骁勇乡兵五千余人,于三月十四日攻入莞城,活捉清知县郑鋈,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然而,四天后,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率大军攻莞城,张家玉率义军先后与之大战于万家租和道滘,不支,败走西乡。十月,李成栋集中大军扑向张家玉驻地增城,双方大战十天,张家玉身中九箭,身负重伤,投塘而死,年仅33岁。
图为张家玉像
何炽佳的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张家玉在东莞英勇奋战,抵御清军的历史片段。此前,他曾到道滘大坟缅怀张家玉,在一个个已经长眠安息的亡灵面前,张家玉家族三十余口死于清军屠刀下的历史再现眼前,让何炽佳感慨万千。
在近半个世纪的美术生涯中,何炽佳的油画创作介入到不同的历史时空。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何炽佳不断地搜寻和研读所能找到的有关张家玉的史料,还经常与博古通今的友人交流,了解世人对张家玉的评价,在有限的史料中不断地弥补自己对这位民族英雄的认知。民间关于张家玉的史料并不多,何炽佳苦苦追寻三年,心中张家玉的形象日渐丰满。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何炽佳觉得自己完成了与英雄的一次对话。
何炽佳透露,这幅关于张家玉的成品画即将用矩形大画框装裱。他说,届时,他将会在画作的两边亲笔书写张家玉所作的两句诗——“国破家亡事两伤,孤忠羡尔铁肝肠”。创作期间,这两句诗时常让何炽佳感动,也给予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图文来源:魅力万江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