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王伯章:羚羊钩藤汤加减治类中风(脑出血)案

广东中医药
+订阅

▲王伯章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第三批国家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湛江市中医药学会荣誉会长、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暨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杨某,男性,时年64岁。

患者当天上午头晕、呕吐,下午跌仆倒地,昏迷不醒,吐出未消化食物及痰涎,呼之不应。下午四时始能叫醒,但不能言语及活动,嗜睡,大小便无失禁,于1970年3月8日入院。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并用高渗糖、肌生片、青霉素等治疗。1970年3月15日请中医会诊。

首诊证候

刻诊:患者神志不清,乱语手足抽动,呃逆频作,舌红无苔,脉弦大。

查体:神清,体瘦,面色苍白,营养差,腹肌稍紧张,左上腹轻度压痛,并可触及一约5cmx6cm大小的包块,隆起,质硬,活动度不大。血常规:白细胞19.0x10/L,中性粒细胞85%。B超:肝区稀疏微波,脾不大,左上腹包块不明显。胸透:肠腔内见大量积气,未见明显液气。

【辨证论治】

辨证:肝风内动。

治法:施以平肝息风之法。

处方:

石决明30g,钩藤12g(后下),菊花9g,白芍12g,竹茹9g,川贝母3g,生地黄18g,生晒参15g,田七2g,橘红6g,生姜3片g,大枣3个,石菖蒲6g。

【随诊过程】

二诊:1970年3月18日

患者神志稍清,痰稍减,照上方去川贝母加地龙。

三诊:1970年3月20日

患者手足无抽动,呃逆止,能睁眼对话,欲食,舌净脉虚,仍守前方。

四诊:1970年3月24日

患者神志清,疲惫,无抽搐,唯二便不禁,苔浮,脉虚。转拟下方补肾养心:

处方:熟地30g,黄精15g,熟附子9g,玉茸12g,茯苓12g,五味子3g,远志9g,石菖蒲6g,人参须3g,上玉桂1g,补骨脂18g。

五诊:1970年3月25日

患者服上药后无二便失禁,守方继服。

六诊:1970年4月3日

患者食欲好,善后调理。拟下方:

处方:熟地黄30g,黄精15g,熟附子9g,玉茸12g,茯苓 12g,五味子3g,白芍9g,枳壳6g,党参12g,炙甘草5g,牛膝9g。

服药4剂后,患者步行出院。

【按语】

如患者猝然昏仆、醒后正常,称厥证。此例患者昏仆、乱语,醒后无瘫痪,虽考虑为“脑出血”,但病灶不影响肢体活动,故不同于中风。治疗在平肝息风基础上,用田七活血化瘀止血,破中有止。呃逆频作,乃心气虚衰,急加人参以扶元气,扶正与祛邪相辅相成。

(本案编写:王伯章 黄泽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医临证指南:临床思维学导论》,王伯章著,2017.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