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发疯文学”爆红,职场人看了男默女泪

深圳工会
+订阅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

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其中职场话题是“林学”的创作热点,他们结合当下一些年轻人学历内卷、职场躺平的心态,对剧中台词进行了二次创作,制作语录海报,引发更多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

那么

什么是“发疯文学”?

有网友将“发疯文学”制作成职场指南

比如

领导急着要方案

↓↓↓

遇到财务报销难

↓↓↓

工资一直不涨

↓↓↓

加班,加不完的班

↓↓↓

休息日搞团建

↓↓↓

有人热捧“林黛玉发疯文学”,也有人担心,网友玩梗会不会把《红楼梦》玩坏,导致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林黛玉发疯文学”这种造句方式,都是利用大家熟知或者被社会“热捧”的话语资料,创造新的话语形式,表达独特的心理感触。“不管是知音体、甄嬛体还是黛玉体,我认为都是一种积极的话语方式,不必有什么苛责。”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年轻人的压力和不满总要释放和排解,用诙谐幽默、带些文学色彩的方式调侃一番,其实无伤大雅。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相信不管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还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经典,都足以容得下这些话语方式和语言实验。因此,与其苛责年轻人玩梗过度,不如更多倾听戏谑背后的“真意”,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关于“林黛玉发疯文学”

你是怎么看的呢?

来评论区和小编聊聊吧~

或者你也可以来一段......

- 内容来源 -

广东省总工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