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和平林寨明星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苍松翠柏,肃穆庄严。连日来,不少村民和乡贤到纪念碑前祭奠、缅怀烈士。
回乡祭奠烈士的乡贤陈国富说,祭奠烈士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次心灵洗礼。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包括陈水喜烈士在内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倍加珍惜,要学习和传承烈士的革命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作为明星村“烈士第一人”,陈水喜的事迹被和平县党史办编辑出版的《和平英烈》记载,在其收录的陈水喜烈士传略中,称赞他是“宁死不屈的情报员”。
英雄莫问出处
林寨镇明星村位于林寨镇西南方向,与礼士镇黄茅村、龙水村,公白镇新聚村接壤,明星村历史上亦叫垇洞村或塘輋村、是革命老区村庄。全村有革命烈士陈水喜、陈春华、陈汉浪、陈观荣、陈娘金、陈汉宁、陈操等7人。
陈水喜1920年出生在当地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耕种的几分脊瘦的自耕地和佃耕二亩“公尝田”,为家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终年劳累,却衣食无着,生下陈水喜四兄妹,陈水喜居长。因无力供养,父母被迫将陈水喜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卖给别人。由于劳累过度,父母相继病逝,孤苦伶仃的陈水喜过早地饱尝了人间辛酸,生活很是贫穷。
喜交朋友接触党
出身贫困的陈水喜,干起活来是一把好手,性格刚直豪爽,喜交朋友,在邻县船塘镇结识了丘国材,两人志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后来,陈水喜邀一帮穷苦的年青人,在明星鹅颈寨上做木板,木材主要出售到船塘、三河等地。当时船塘、三河是游击区,丘国材当时已是地下党员,陈水喜每次来往船塘出售木板,都会到丘国材家里住宿。闲谈之中,丘国材经常向陈水喜透露当地穷人在党的领导下如何组织起来闹革命的事,陈水喜听得颇具新鲜且深受鼓舞。后来,丘国材看到陈水喜思想有了进步,就与同是地下党的叶赖强考察陈水喜。通过考察,1946年9月,陈水喜被吸收为党员。
陈水喜成为党员后,积极发动群众,当年年底就在家乡明星村发展了陈汉芳、陈汉传、陈秋三人为中共党员,并经批准秘密举行了明星村党小组成立仪式,陈水喜被选为小组长。就在这年冬,陈水喜参加了林镜秋领导的“和平人民义勇队”,任交通员。
舍生取义忠于党
1947年春,中共九连工委提出“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破仓分粮,建立反蒋统一战线的口号,林寨的青年农民、回乡学生积极响应,他们配合部队发动群众破仓分粮、减租减息、镇压反动地主恶霸,声势浩大,威震四乡。为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和发展大好形势,陈水喜向上级提议在林寨建立武装队伍。这个意见得到了河西分区工委的同意。不久,在中共河西分区工委领导下,成立了“翻身队武装游击队”。在陈水喜的串连发动下,包括明星村在内有超过50位青年农民参加了游击队。
游击队一直活动在浰江南山村和河西一带,陈水喜一直担任为游击队筹粮、搜集情报等工作。1947年秋开始,国民党当局调遣保五团并县警队对和东、连和解放区反复进行“大扫荡”。当年12月初,他从林寨往河西送情报,路经礼士镇黄茅塘石坑洞时,遭遇正在扫荡的国民党军,不幸被捕。敌人为了得到游击队的情报,连夜对陈水喜进行审讯,然而陈水喜从被捕那一刻开始,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抱定了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没有吐露半点情报。敌人整整折磨了他两天两夜,仍然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敌军在12月8日中午,将他与其他被捕的7名游击队员残忍地杀害在林寨浰江河边。
明星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使明星村成为了当时河西游击队和地下党的重点活动地区和驻扎据点,红色革命思想得以传播和渲染。据史料记载,和平县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烈士超过500名,其中林寨镇有25名烈士,而明星村就涌现出了陈水喜等7位烈士。
记者从林寨镇了解到,当地结合林寨古村旅游景区建设,将革命烈士纪念碑、塘輋地下党支部旧址、东江纵队游击队秘密宿营地旧址等一起,三点串联一线,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使之成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一条依托林寨古村的红蓝相映的旅游线路。
全媒体记者| 张涛
编辑| 陶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