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顺德出土的古鳄鱼,或是“史前新物种”?

匠心勒流
+订阅

近日

有科研人员在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称顺德博物馆馆藏鳄鱼骨标本

可能是史前鳄鱼新物种

根据鳄鱼骨标本推算

鳄鱼长达6、7米!

据顺德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这条鳄鱼是上世纪70年代

在勒流龙眼村公生围附近出土

据推算是唐宋时期的鳄鱼

日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古生物学家Masaya Iijima博士和刘俊教授在对馆藏于广东新会博物馆和顺德博物馆中鳄鱼标本研究中,发现了史前鳄鱼的新物种——中华韩愈鳄。

顺德博物馆展示勒流龙眼村出土的鳄鱼骨骼

顺德博物馆展示勒流龙眼村出土的鳄鱼骨骼

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生物科学》。该研究解决了分子生物学家和形态学家对鳄鱼分类的争议,并为人类活动导致史前鳄鱼的绝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华韩愈鳄正型标本三维重建和艺术复原图

中华韩愈鳄正型标本三维重建和艺术复原图

据史料记载,公元9世纪,岭南韩江流域曾经存在“鳄患”。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时曾试图警告鳄鱼,将猪羊投入恶溪(今韩江)命鳄离去,否则定将诛戮不赦,并写下了著名散文《鳄鱼文》。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史前鳄鱼新物种,与《鳄鱼文》中描述的“四处侵扰为害”的主角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科研人员以韩愈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新物种:中华韩愈鳄。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在勒流龙眼村出土的鳄鱼骨骼是马来鳄,此次研究成果也推翻了之前的推测。

中华韩愈鳄与人类及其他鳄鱼体型的对比

中华韩愈鳄与人类及其他鳄鱼体型的对比

“从中华韩愈鳄的体型来看,它应该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以食人的巨型爬行动物。”刘俊认为,中华韩愈鳄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龙的原型,一些古籍中关于龙的传说可能也受到了中华韩愈鳄的影响。

中华韩愈鳄标本的三维和CT扫描以及与人类大小对比的示意图(人高1.8米)

中华韩愈鳄标本的三维和CT扫描以及与人类大小对比的示意图(人高1.8米)

有趣的是

龙眼村的传统民俗活动“龙眼点睛”习俗

相传与“鳄鱼”有关!

据了解,每年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大良、容桂、勒流、杏坛、伦教、南海西樵、中山等地的龙舟,都汇聚在顺德勒流龙眼村南约坊汉太尉相公庙,由当地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长辈,对龙舟上的龙头进行点睛。相传点睛后的龙舟不再是盲龙,生猛而充满灵气。

2015年11月,该民俗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龙眼村“龙眼点睛”活动(图/罗学章)

为何该习俗的举办地

在顺德勒流的龙眼村呢?

龙眼村,古称“龙渚”,自西汉起形成村落,四面环水,相传与龙形象类似的鳄鱼曾在此出没。1973年曾在此地出土长达7米的唐代古鳄遗骸。龙渚村口曾有“龙渚初关”牌,“渚”即水中小洲,字面之意即指龙汇聚之处。民众认为新龙舟需要到此点睛,才能得佑平安。

龙眼村全貌(图/马永生)

龙眼村全貌(图/马永生)

该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及仪式的寓意,具体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游龙、龙宴、庆龙等仪式。其中点睛环节,点睛人通常口念“顺风顺水,龙头顺到龙尾”等颂词,用龙眼叶将水洒在龙头、龙尾以及神斗、铜锣、大鼓、彩旗上,取新毛笔蘸朱砂,郑重地往龙睛上点两点朱砂,接着脖子两画,龙尾一点两画,完成核心的点睛仪式。传说,龙舟用朱砂点过睛后,就有了灵性,虎虎生威,未经点睛的龙舟为盲龙,划船时暗存诸多风险。

龙眼点睛(图/陈钊洪)

龙眼点睛(图/陈钊洪)

农历五月初三,即龙开眼之吉日,来自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龙船便到龙渚“龙船澳”(供龙舟停泊之地)附近的太尉庙进行点睛仪式。随着龙眼点睛仪式的发展,“龙渚”一名在明代亦被“龙眼”替代。本地村民外亦不乏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常在此时来参加这一民俗盛事,祈盼一年风调雨顺、阖家安康。

勒流龙眼村举行龙船点睛活动(图/郑伟锋)

勒流龙眼村举行龙船点睛活动(图/郑伟锋)

= END =

来源:南方日报、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新闻网、潮州自然教室、珠江商报

部分图源:顺德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

视频:南方日报

编辑:匠心勒流微信编辑小组

声明: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删除。

点赞、转发、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勒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