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照片流出!老西南人最爱逛“筷子街”这些地方 | 醉忆西南 筷看世界②

水韵西南
+订阅

西南街道位于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之处,是三水区的中心城区所在。从西南街(人民二路一带)发展成街市,到商贸中心迁移、辖区范围不断扩大,西南街道的城市配套、产业发展等不断迈上新台阶。如今,西南街道正迎来“1234”四大发展机遇,并提出加快推动人民路、云秀山片区和河口片区改造活化,汇聚三水老城文化与三水饮料食品文化,建设具有三水鲜明特色的“筷子街”步行街,讲好“大美三水、醉忆西南”故事。

作为历史悠久的商贸中心,“筷子街”经历了从无到有、到繁华,也曾因发展空间限制,陷入沉寂。未来,“筷子街”又将如何焕发老城新魅力呢?今天起,我们推出【醉忆西南 筷看世界】专题栏目,带你聚焦“筷子街”的前世今生,和你感受老街的韵味与新生活力。本栏目将在每周末推出1期,敬请关注。

第二期:老西南人逛“筷子街”

“当时最热闹的是万国酒楼……”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山东路街口三层楼的百货公司是当时的热门购物点,最受市民欢迎。”

“那时在西南旧影院看场电影很开心,电影票才几毛钱一张,座无虚席……”

西南街道的人民一、二路和中山路,因为与北江平行,宛如一双筷子,所以人们习惯将它们称为“筷子街”。

两条街与北江平行,宛如一双筷子。佛山新闻网 林蔚坚/摄

“筷子街”最早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东起新华路,西至三水旧粮仓,南面紧邻北江基围边,总长度约1.2公里。这里曾是三水商业、文化、政治最集中的繁华中心地带,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1978年的人民一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着三水县政府设到西南,三水中心城区跟着转移,“筷子街”一带开始进入更加繁荣的时代。这里有影院、戏院、文化宫、百货商场、茶楼酒店……是市民逛街胜地。快跟着小南君,打卡老西南人最爱逛的地方。

西南第一家影院

2毛钱就可以买一张票

“最早的时候,电影票两毛钱一张。到我上小学时,升至五毛钱。”今年46岁的邓先生说,他小时候跟着家人到人民影剧院看电影需要在大堂门口窗外排队,往往都是几百人在等着买票。

其实,在三水上世纪20年代以前,并无影剧场所。据资料记载,20世纪初,武庙口畔常年有人搭棚唱大戏(粤剧)。1924年,西南镇商人陈付友、陈怀与广州商人合资兴办开智电影院,放映无声影片。剧场则开始转移到人民二路跟人民一路交界的一个室内大厅,成了三水剧院的雏形。但最终,在1927年冬因亏本而停办。

1978年的人民二路

到了1950年,三水中苏友好协会协会电影队。也在这一年,三水政府在人民一路旧中医院的位置建起了人民大会堂,不久后正式更名为人民影剧院,成为三水第一家正式的影剧院,集剧场、电影院、会议厅功能于一身。

人民影剧院是砖木结构的瓦房,只有一个大厅,可容纳近千人。每天中午后,会放映两场电影,晚上则有两到三场电影,那时候的三水还不时有外地的歌舞团、粤剧团、曲艺团和杂技团来演出,每个月都有几次剧场表演可以看。

那时候的三水人没什么选择,人民影剧院的每一场表演都很受欢迎。早期的电影有《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三毛流浪记》等,另外粵剧戏曲也颇受欢迎。据了解,三水文化学者陆探芳写的《小刀会》就在人民影剧院连续演了近20场,且场场爆满。

1983年4月,位于文锋东路1号的西南影剧院正式开张,人民影剧院开始走向没落。

西南百货商场

老西南人的购物天堂

“一楼卖日用百货,二楼卖文体用品……”对于西南“筷子街”的百货商场,邓先生的印象还比较清晰,他以前经常跟家人去给家里置办日用品。

“筷子街”街景。佛山新闻网 林蔚坚/摄

三水文史研究学者植伟森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在“筷子街”有两个百货商场,一个在人民二路,一个在中山东路(云秀居委会旧址),面积相对较大,是老西南人喜爱的热门购物点。“当时售卖的商品基本是老百姓常用的盘子、布料/衣服、毛巾、针线……”植伟森说,百货商场多在一楼销售商品,二、三楼多用来做仓库。

“买一双学生仔渴望的白球鞋,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当时的植伟森,还是三水中学的高中生,周末放假无聊时他会常到“筷子街”逛。“当时西南只有1-2万人口,人口相对较少。所以街上的店铺老板,我们基本都认识。”植伟森回忆,在中山东路那间百货商场的旁边,还有一家五金商场,市民可以在这里买到普通的电器,如风扇、插头等。

万国酒楼

喝茶、吃酒席的佳选

喝茶,是西南人刻在骨子里的追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在中山路中段位置的万国酒楼成为了市民的“高档选择”。虽然只有一楼可用,但是并不妨碍市民在这里喝茶聊天、谈生意、办酒席……

植伟森回忆,他年轻的时候,有朋友还在这里办过婚礼,很多朋友一起在万家酒楼吃酒席、见证美好瞬间。而对于酒楼的回忆,植伟森更有印象的是开在现恒福星际酒店附近的红星饭店。这家饭店北面是火车站,东面是生产队的鱼塘,由于当时结账是看碗碟的数量计数,所以一些投巧的人会趁店员不注意的时候,将一些碗扔到鱼塘里。每年到抽干塘水捞鱼的季节,靠近饭店的鱼塘一侧就有不少碗碟。

青松冰室

年轻人爱吃的甜品站

三水的餐饮业历来兴旺。据《三水县志》记载,1956年三水参加公私合营及合作商店的饮食店70家,其中茶楼饭店32家,冰室1家。

兴许是受到香港饮食文化的影响,在人民路饮冰(冷饮品)也开始流行起来。青松冰室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度成为年轻人心中最潮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吃到雪糕、冰棍。

青松冰室是当时西南唯一的冰室,一杯红豆冰加一个雪球,就是非常奢侈的享受。“青松冰室就在人民二路靠近新华南路的转角位置,很多人小时候都非常向往。”植伟森回忆,当时不远处的新华南路有间规模比较大的理发店,里面有十多个理发师傅。

1978年,新华路一旁的鱼苗场

菜仔街

叔伯婶母最爱的街市

“菜仔街”,以前并不是以卖玩具为主。由于靠近北江,60、70年代,江对面的村民每日坐船过来贩卖,而这短街则以卖菜籽为主,在叔伯婶母买卖“菜籽”的交易声中,“菜仔街”得名。

70年代末,西南菜仔街街景

70年代末的沿江路段

到了80年代后,“菜仔街”则成为学生心中的“时尚”追求。这里开满了各样的精品店、玩具店,文体用品、礼物、贺卡……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都能在这买到。每到周末或者节日,三水的“学生哥”便会相约来到这里逛街。

这条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街,不到百米,却是不少人80、90后的青春“回忆杀”。

【醉忆西南 筷看世界】

1.老街坊为什么喜欢说“西南街”?原来有这些故事 | 醉忆西南 筷看世界①

扫描以下葵花码进入微信小程序

进入“抗击疫情”专区

生成您的专属“粤康码”

水韵西南微信编辑部

采写/编辑:佛山新闻网 朱广晖

图片:三水区档案馆、林蔚坚

审校:西南街道宣文旅办、刘丹红、李细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