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
刚刚过去的4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佛山祖庙北帝诞。但由于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北帝诞相关活动连续第三年取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的“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景象,佛山人只能通过记忆与影像去寻找。
不过,在祖庙的正殿里,依然有不少佛山老街坊与游客选择在北帝诞这天前来拜祭。他们手捧鲜花,于大殿里巡回叩拜,捐赠善款,莫不祈求“家人安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祖庙在佛山人心目中的“圣域”地位,再度在街坊们在诞会之日上的礼拜中得以昭显。
北帝诞三年不见,而街坊的自发拜祭依然持续。在这不如昔日热闹的日子里,或许适合重新发现祖庙文化之于佛山的意义。
佛山祖庙。戴嘉信 摄
老街坊拜祭北帝“行礼如仪”
告别3月的阴霾天气后,清明时节的佛山天气清朗。和煦的阳光洒在灵应祠的瓦脊陶塑上,让后者更显神采,引来许多游人举起手机拍照记录。
正当游客驻足欣赏祖庙的精巧雕塑时,另一些老街坊则径直走向正殿的最深处,面对高大的北帝铜像开始祈福。只见有的街坊拿出手机,对着屏幕上的祈福话语,念念有词。有的则一边鞠躬叩拜,一边念着祈福话语。有的则手捧鲜花,拜祭完北地铜像后,绕殿一周,依次向殿神像拜祭。
来自张槎的招阿姨在女儿的陪伴下,从袋里拿出一只白切鸡,小心用几层袋子包裹铺垫好,朝着北帝铜像,在神案上奉上三支没有点着的香,闭眼叩拜。拜毕,又把鸡重新包好,走到铜像左侧的北帝行宫塑像,重复之前的动作。如此一套,绕殿一周。拜祭完毕后,来到工作人员处,招阿姨分别以5位家人的名义购买功德券,向善款箱投入5张50元的钱币,祈求家人身体健康。
家住禅城的张先生,陪同自己年长的父母也在北帝诞这天前来拜祭。“以前每年北帝诞都有过来拜祭,但由于疫情影响,过去两年中断了。”当日趁着清明假期,终于又再前来祖庙拜祭,“祈求全家平安,也希望疫情快些过去,大家健健康康。”
今年北帝诞,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官方特地准备了数百份北帝诞祈福礼盒,内容包括祈福碗筷,祈福挂饰等文创产品。离去之际,张先生就为亲朋购买了四份礼盒。而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日上午近被提前预订的礼盒已被善信带回家,下午100多份现场售卖的礼盒也所剩无几。
老街坊拜祭北帝的举止,用“行礼如仪”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了。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北帝诞巡游等相关活动连续第三年取消,佛山街坊们依旧按照那套传下来的习俗,以家庭或个人名义,来到北帝铜像面前祈福。到祖庙,拜北帝,植根于老佛山的生活传统之中。
北帝诞仪式蕴藏佛山的社区认同
到祖庙拜北帝,这种“行礼如仪”既是老佛山人的生活传统,也是祖庙北帝文化作为佛山的重要“社会记忆”在当代传承的体现。而北帝巡游,正式传承历史记忆的代表性仪式。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神昼夜游历,无晷刻宁,虽隘巷卑室亦攀銮以入……”,这便描写了当时北帝巡游热闹的敬请。
热爱记录佛山历史文化的佛山历史佛山市崔氏环境艺术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崔国贤,就在2015年以画笔把明代北帝巡游的路线图画了下来,即《九社祭祀圈图》,并被祖庙博物馆收藏展示。
佛山九社祭祀圈图。崔国贤 绘
明代的北帝巡游期间,北帝行宫塑像坐上舆轿,在乡民簇拥之下,从祖庙出发,依次经过古洛社、宝山社、富里社、弼头社、六村社、细巷社、东头社、万寿社、缸瓦社(报恩社),然后回到祖庙。
而据《帝国铁都》作者、佛山史研究专家罗一星考证,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北帝巡游的范围已扩大至当时的佛山古镇全镇范围。祖庙博物馆收藏了一幅《佛镇祖庙玄天上帝巡游路径》图,详细记载了清中叶后期佛山在农历九月一次祭祀北帝崇升的巡游路径。巡游足足持续八天,所经过的地点除了佛山古镇,还有被当时认为是镇郊的聚龙沙和太平沙(位于张槎)、鹰嘴沙、文昌沙(位于叠滘)等地。
对此,罗一星认为,佛镇四周居民有着融入佛山文化圈的愿望,而北帝巡游活动具有强烈的明确社区范围的象征意义,具有强化社区整合结果的功能,体现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对维持社区团结、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沧海桑田,祖庙北帝的传统仪式不断沉淀,其作为社区认同的纽带作用也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到当下,家住张槎的招阿姨来到祖庙拜祭,她那天然“老佛山街坊”的身份,正是祖庙与北帝文化统合佛山社区认同的一个小小注脚。
“重新发现”祖庙文化需回归城市肌理
“您可以在这块祈福木牌背面写上祈福话语,挂在家里或者车里都可以。”从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展览馆出来,回到正门出入口处,“佛山有礼”文创店内,工作人员正向市民介绍北帝诞礼盒的精美文创产品。
近来,诸如醒狮棒棒糖、醒狮雪糕、巧克力等产品的推出,让人们通过文化创意的方式,重新发现佛山和祖庙的文化内涵。
祖庙文创雪糕受市民欢迎。阎锋 摄
而在此前举办的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岭南文脉轴线专题调研专家研讨会上,罗一星则从另一个角度建言,岭南文脉轴线建设要继续发掘祖庙文化:“一座庙和一座城之间的关系要展现出来。”
他指出,祖庙在佛山历史上三次重大的社会整合中,展现了祖庙庙议传统的凝聚力,乡民士绅依托祖庙以各种形式的民间自治系统治理着佛山,让祖庙嵌入到城市的肌体中,成为佛山整个城市社区的连结中心和运行中枢,同时也培育了佛山人的民治意识,佛山民营经济的“百业同兴”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皆离不开此精神。“‘民’就是佛山的基石,基石稳,拱门立。”
尽管“形而下”的北帝诞、北帝巡游等文化活动因疫情而取消,但祖庙所孕育的佛山文化意识与民治意识,却早已植根于佛山人的人文记忆之中。
因此,即使祖庙的“威水史”已被反复传颂,但其之于当代佛山城市发展、之于当代佛山人的文化价值依旧值得被“重新发现”。一个好的祖庙故事,也值得从传统、从年轻、从宏大、从草根等不同的角度,被加以阐述。
【南方日报记者】卢浩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