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梦醒
羊城春景 (摄影:李梦醒)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2022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的时间,转眼又到清明节。许多人忙碌归家祭祖,想必也有许多人因为疫情难回故地扫墓,只好心中遥寄,居家祭奠。清明,一半是忧伤,一半是欢喜。忧伤的是故人不在,唯有香火聊以慰藉和托思;欢喜的是,天气清朗、与自然同行,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也别有意趣。故而,古往今来,有关清明的诗词多、散文多,画作也多,想来大家的心情与思绪即使跨越千年时空,也都是相似的吧。
除了人们最为熟悉的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宋之问的“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张继的“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杨万里的“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程颢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陈子龙的“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古往今来的愁绪与对春日新生的赞叹,我们都可以从古人的文字中窥得些许。
回忆我儿时的清明,年年都是“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黄金时节。不过,对于扫墓前后的时段里,大人们忽然的寡言我并不能理解,但跑开一边折柳做帽却是格外准许做的事。柳条,处处都有,折起来扎成圈,再往空隙处塞上些不知名的野花,这是无论村里城中的孩子都爱的事,也常常吸引着大人一同加入。做好的柳条帽样式各有不同,色彩缤纷,往头上一戴,就好像戴上了整个春天,鲜花嫩叶也衬出人的好气色来。
扫墓归来,携带的提篮、铁铲便能派上用场——挖野菜也是清明不可少的习俗:田间地头、岸边堤下,到处都是幼嫩的蒲公英、灰灰菜、鼠曲草、野葱、马兰头和马齿苋……不过荠菜这类鲜物,只有阴冷些的偏地才能找到嫩的。冒出高高的头开了花的,早已是老得只剩下茎,一点皮肉也无,只能像江汉平原过三月三那样,拿来煮鸡蛋,才是鲜香的。
丰子恺曾经记录关于清明时节扫墓踏青的童年记忆,跟我记忆中的场景颇有几分相似,读起来满是亲切。春日里淡淡的忧愁、哀伤和充满新生的喜悦在清明这一节气中达到顶点,给人留下心绪万千,况味无穷。
《清明》节选
作者:丰子恺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
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地主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上了一天坟回来,晚上是吃上坟酒。酒有四五桌,因为出嫁姑娘也都来吃。吃酒时,长辈总要训斥小辈,被训斥的,主要是乐谦、乐生和月生。因为乐谦盗卖坟树,乐生、月生作恶为非,上坟往往不到而吃上坟酒必到。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
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我的父亲孜孜兀兀地在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之中度过短促的一生,我想起了感到无限的同情。
本文责编丨蒋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