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越南、冲绳是如何过清明节的|自由谈

南方周末
+订阅

▲  (新华社 元六六/图)

全文共2342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日本的本土没有清明节,这和日本独特的宗教文化心理有关。日本大规模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是知道清明寒食这一中国习俗的,而没有将这一习俗移植到日本,显然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据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的研究就认为,日本文化有独特的“秽”的观念,将死亡视作一种重要的秽,要尽可能地避免触秽,而尸体、坟墓就被认为是有秽的存在,“有鉴于尸体有秽,尸体的停放处(包括埋葬处)有秽,流行于唐朝的扫墓之俗不可能移植于日本”。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李竞恒

责任编辑|陈斌

清明节作为一种传统节日,在古代也深远地影响了东亚各国,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共同遗产。在朝鲜半岛,保存着清明节,以及和清明节关系极其密切的寒食节。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包含了古代的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唐代已经出现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这些习俗又深远地影响了朝鲜半岛。李朝时期就将元日、寒食、端午、中秋视为四大节日,其中寒食、中秋最盛,《东国岁时记》形容寒食时“四郊士女绵络不绝”,是朝鲜半岛的重要节庆。《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王朝时期,就规定寒食放假三天,官员也在此时回乡扫墓,这是受到唐宋节庆文化影响的结果。朝鲜半岛的清明扫墓,除了除草祭拜外,还要种植银杏树,金迈淳《冽阳岁时记》中就记载了李朝士大夫在寒食时节的扫墓祭祀情况,这一习俗在韩国延续至今。除了扫墓,中国清明钻燧改火的习俗也传播到朝鲜半岛,据《东国岁时记》记载,从高丽时期开始,王宫中就以杨树木或榆树木进行钻木取火,将取得的新火分送给官员的家庭。

朝鲜半岛的清明节,也有踏青的习俗,李朝将三月三定为踏青日,又称“重三”,李朝士人曹汉英有诗“芳草萋萋野渡南,踏青佳节属重三”,描述清明重三时节踏青的风景,李燉《踏青和茂甫韵》诗云“一岁清明惟一度, 敢辞携手踏青回。花连水水山山发, 人并三三五五来”,描述清明时三五成群的人们在花开的山水中踏青游玩。朝鲜李朝以儒立国,也重视“乡射”的古礼,李朝的《国朝五礼仪》作为基本礼典,规定“乡射则三月三日”,即在“重三”时进行乡射礼,通过“揖让而升下而饮”的方式,训练射术的同时,践行礼仪和凝聚乡党情感。朝鲜半岛的清明有祭祀,饮食习惯是“寒食”,喜用春天的艾草制作艾蒿饼和艾汤等食物。由于清明节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巨大影响,在韩语中也多有相关的谚语,如“清明节插上烧火棍也可以发芽”,意思是清明前后最适合植物的种植;还有“寒食死还是清明死都一样”,相当于“一回事”的意思,因为寒食和清明本就挨在一起。

越南也有清明节,又称为汤圆节或汤团节,因为越南清明风俗吃汤圆或汤团。《安南风俗册》记载“三月初三日为寒食节,亦号清明节,作浮水饼,具酒馔告家先,北人记介子推火化日也,亦有因而省扫坟墓云”。这一记载显示,越南的清明节和寒食节是混在一起的,也是纪念中国介子推的传说,并且祭祀祖先和扫墓。越南的清明传说中,除了来自中国的介子推寒食文化以外,也有自己的本土传说,如貉龙君、二征娘等。在越南传说中,貉龙君和瓯姬是越南人的祖先,瓯姬产下了一百个卵,破壳而出为最初的越南人,他们的长子雄王建立了越南最初的文郎国。因此每到三月三寒食都要用汤圆祭祀他们,以志纪念,汤圆象征着孕育了越南祖先的卵。这一越南传说,体现了清明节扫墓“慎终追远”的精神,与中、韩清明节一样,越南清明节也有扫墓和踏青的内容。阮朝地理总志《同庆地舆志》记载,当时越南风俗“清明则设馔扫墓”,“清明踏青扫墓”,人们携带酒肉、黑糯米饭、果品、鲜花前往墓地,扫墓祭拜后一起用餐和郊游,还有“男女互相唱和”等娱乐活动。

越南的清明节也纪念介子推,因此有寒食的内容,《谅山省文渊州仁里总俗例》等文献中,规定有清明时“不得举火”和寒食的规定,谅山省靠近中国,因此可能更接受寒食的习俗,但越南其它区域则没有比较严格的寒食习俗。清明节吃汤圆,属于越南的本土文化,这和越南的气候有关,因为三月清明时正是当地稻子收获季节,要先用新收获的稻子敬献给祖先尝新后,才能食用。

日本的本土没有清明节,这和日本独特的宗教文化心理有关。实际上,早在唐朝,日本留学僧人就知道了中国寒食扫墓的风俗,如园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了在唐朝开成四年“总吃寒食”,开成五年“寒食节,三日断火”,以及会昌二年寒食节“家家拜墓”等情况,日本大规模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是知道清明寒食这一中国习俗的,而没有将这一习俗移植到日本,显然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据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的研究就认为,日本文化有独特的“秽”的观念,将死亡视作一种重要的秽,要尽可能地避免触秽,而尸体、坟墓就被认为是有秽的存在,“有鉴于尸体有秽,尸体的停放处(包括埋葬处)有秽,流行于唐朝的扫墓之俗不可能移植于日本”。

尽管日本本土没有移植来自中国的清明寒食节俗,但日本的冲绳县,也就是过去的琉球国,作为古典东亚的一员,则是有清明节的。在琉球文化中,元日、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庆最为隆重,琉球的清明节扫墓,就源自中国闽南金、梁、郑、林、蔡等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后传过去的习俗。在十八世纪前后,琉球王室开始清明扫墓,进而在那霸的官员中开始流传,并影响到庶民文化。琉球的墓葬一般为龟甲形,又称龟甲墓,对坟墓的清明祭扫,一般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清扫坟墓,第二天整个家族一起再前往墓地,用三牲、糕点、水果等祭品献祭,焚烧香蜡纸钱并祭拜。琉球被日本吞并后,清明祭祀琉球王的文化被禁止,但随着二战日本战败,琉球在清明节祭祀中山王的习俗又逐渐恢复,并延续至今。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随着中国文化对周边世界的塑造和影响,传播到东亚汉字文化圈各国,成为古典东亚的共同文化财富。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