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写诗”,剪出历史...春天里的珠海故事

南方+ 记者

(视频|珠海网信办采风,时长共2分10秒)

春天里的珠海故事视频

为展现珠海良好城市形象,汇聚珠海网络正能量,近日,珠海市委网信办举办“活力珠海网媒行”采风活动,深度挖掘珠海湾区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故事。

第一站

斗门上洲村村民春耕时节大地上 “写诗”

风微凉、雨绵绵,大地如画,春耕如诗。当下正值春耕生产的最佳时机。珠海斗门上洲村等乡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有序开展耙田育秧、移栽新苗生产劳作等传统春耕工作。村民们头戴斗笠、挽着裤脚、俯下身躯,把肥绿肥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泥土中,农民们像母亲一样希望春苗茁壮成长,期待着今年秋天时比去年更丰茂的日子。

插秧。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上洲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西北面,全村总面积1.82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099人,240户。据介绍,上洲村以其美丽辽阔的稻海花田、清新悦目的落羽杉大道、齐整雅致的村落布局而远近闻名,是一个集现代农业、水产养殖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据了解,因受疫情影响,珠海斗门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及早行动,抢抓农时,积极组织春耕生产、落实产业计划等重点工作,做到了疫情防控不减压、春耕生产不误时。

第二站

东方美学、国之大礼——千年“匠心”工艺雅琅晶

明如镜、声如磬、透如灯、艳如雪,雅琅晶又称“玻璃浮雕彩绘”,飞龙、凤凰、喜鹊、牡丹、祥云,一个个东方传统元素被绘入盘中,寓意吉祥美好。千年工艺传承,双面雕刻技法,整个摆盘在工匠的精雕细琢下,于方寸间包罗乾坤万象,在细节里绽放绝代芳华。

雅琅晶。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雅琅晶是珠海醇逸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高端玻璃工艺品品牌, 珠海雅琅晶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海强介绍,其核心工艺为立体镂空雕刻和手工彩绘,首创珠晶丝浮雕、镂空彩绘等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玻璃的透性以及折光性,在晶化玻璃盘的正反面采用凹凸精细雕刻工艺,再经过手工彩绘、高温烤制,实现永久不褪色。

雅琅晶是珠海醇逸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高端玻璃工艺品品牌。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作为珠海斗门独特的文旅创新产品,近年来,雅琅晶作为国礼,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被赠送给外国元首、政要,为他们送去了美好的祝福,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友好。

第三站

金湾三灶观鹤舞、狮舞,赏传统民歌

“以前我们三灶鹤舞都是男的跳,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挑大梁。” 珠海金湾区三灶鹤舞传承人汤福文对笔者说,三灶鹤舞,又名“耍白鹤”,起源于宋代,繁盛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2007年被列入金湾区级、珠海市级和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鹤舞表演。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生动逼真的白鹤造型、优美灵活的舞姿,鹤舞传承者们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欢快、热烈、祥和。

鹤舞表演。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在三灶逢年过节,老人们表演鹤舞,而年轻人则更青睐于三灶狮舞,狮舞一度是三灶地方不可缺的民俗文化活动,村村醒狮拜年,年年群狮汇演,有的狮队被邀请到各地表演,载誉而归。

三灶舞狮。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三灶狮舞继承我国南派狮舞精湛技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传入三灶,为了传承这一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群年龄15到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组成了狮舞队,他们运用各种步型步法表演狮子各种神态和细腻动作,破阵夺标,体现出高难度的传统体育项目特征。狮舞威武雄壮,扬正气,镇邪恶,是民间崇尚的吉祥之星,体现振奋民心的形象。

三灶舞狮。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除了三灶鹤舞和三灶狮舞,还有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三灶民歌、三灶剪纸、三灶蚝油制作技艺、三灶八堡歌、起名、花袖、定家湾茶果、三灶海上龙舟赛、抢花炮被列入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其中三灶民歌兴起于清代道光年间,繁盛于清末民初,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有180多年历史。于2014年被列入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灶民歌。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村民们戴着竹草编织的帽子、手上穿着花袖,声情并茂唱着三灶民歌,在传统又现代的村庄当中,她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第四站

从文创到传承,三灶剪纸雕梁画栋展魅力

一幅长达5米的《清明上河图》,竟是用一张纸剪刻出来的,作品一气呵成,没有剪坏任何一处,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幅作品出自珠海市三灶剪纸传承人陈洁荣之手。“半年时间我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没日没夜地剪,终于完成了剪纸版的《清明上河图》。”说到得意之作,陈洁荣眼里透着自豪。

清明上河图。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普通的纸、普通的剪刀,不普通的双手,咔嚓咔嚓的剪纸声音流畅有节奏,千变万化的图案逐渐呈现。

陈洁荣。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据史料记载和陈洁荣的回溯,三灶剪纸由山东高密剪纸发展而来,通过家族传承,三灶剪纸继承了高密剪纸造型稚拙、风格淳朴、线条刚劲挺拔的特点,融合了南方剪纸精致细腻、造型生动的风格,形成了南北融合发展的剪纸特色。三灶剪纸于2021年入选珠海市第十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作为三灶剪纸传承人,陈洁荣专业从事剪纸制作二十多年,他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创新拓展了一种剪纸表现花纹——“梳子纹”,使作品形成了“三灶剪纸”的特色之一:简练明快,剔透精巧,夸张有趣,装饰雅致。同时他开创了立体剪纸法,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板画的黑白关系,水墨画的意境,素描的透视等,使作品呈现出纵深层次的立体感,实现了剪纸多是平面表达过渡到三维立体的突破。创作题材也由传统的吉祥图案、花鸟动物等,发展到现代建筑、人文风景等,作品既保留传统剪纸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情趣和个人的人文思想,使剪纸别有一番韵味和地方特色。例如作品:三灶鹤道、与鹤共舞,雕梁画栋,春天里的小桥,木头冲石头房子等作品,创作题材由传统的传说故事、神话人物、家畜动物、山水花鸟,发展到古今建筑、自然风光,人文风景等。

陈洁荣说,二十多年的传承过程十分艰难,学习金融专业的他因母亲的传授,对剪纸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陈洁荣放弃原本的专业,潜心研究剪纸。早期,他没有收入来源,整天待在10平方米的房间里钻研剪纸,当时房租要260元一个月,为了生存,他只好在珠海南屏和拱北口岸做“走鬼”,每天买一元一扎的面,分两次煮食,隔很久才能吃一个鸡蛋。更艰难的时候,他回到母校中山大学饭堂买3角钱的馒头,喝免费蛋花汤充饥。熬了差不多三年,等剪纸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陈洁荣就在广州开了首个剪纸工艺档口——红土坊工艺坊,专业从事剪纸设计,制作,销售一体的剪纸相关工作,并向海内外推广剪纸工艺及文创产品。

剪纸。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后来陈洁荣被特聘为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中华文化大乐园”项目中剪纸教师,分别外派到文莱、新西兰、阿联酋迪拜、老挝学校从事文化交流剪纸教学,为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上剪纸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广受好评。现在陈洁荣在三灶镇文化中心主办的学习“三灶剪纸”培训活动班担任剪纸教师,言传身教学生们学习剪纸技艺。

剪纸。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剪纸作为传承了一千多年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从未中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家的认同,人们喜闻乐见,希望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过剪纸传承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生活……”采访结束时陈洁荣如是说。

【文字】朱希

【摄影】关铭荣

编辑 文秋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