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36日战疫解码: “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人间大爱”

南方+

“老婆跟我抱怨,你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吗?”一边回忆着妻子对自己的不解,上芬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国超一边拿起了手机,“我就把电话记录截屏发给她看,那一天的电话整整截了12张图”。

“那一天”是3月14日,深圳全市社区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而龙华区民治街道上芬社区也在这一天开始了“三区”(封控、管控和防范区)防控

就在这一天,李国超的忙碌冲上顶点,手机铃声就没有停过,一天下来,整整接打了193个电话

李国超的忙碌,只是民治疫情防控工作的冰山一角!

民治街道民强社区封管控区临时指挥部。

这座位于深圳原关内外衔接处、五区交会之地的街道,区位得天独厚,总面积虽不过29.26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却超过90万,职住分离特点突出,尤其与福田南山交往密切。

2月25日至今,民治街道先后划定“三区”12个,涉及人口13万余人。即便在深圳全市社区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期间,民治辖区“三区”依然多达9个

特殊的区位,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密集的“三区”……当“三区”防控与封闭式管理叠加,便让民治在深圳整体的疫情防控战役中,显得格外醒目。

持续36天的战疫,民治始终坚持硬举措与软服务并举,党员先锋示范与社会志愿参与同步,构建起党组织引领下全员参与的抗疫格局。

在李国超一天接打193个电话的背后,还有更多令人震撼的数据和温暖的故事,比如24部热线电话昼夜不息,一万余人忙碌在“三区”内外,比如特殊人群“一人一册一方案”精准服务,移动孕检车开进封控区,90后志愿者“承包”1.5万人的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工作,爱心商家接力送来慰问食品、物资……

战疫仍在继续,民治仍在奋战。而解析36天来民治战疫脉络,恰如一名90后志愿者所言,“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人间大爱”,或许正是民治、龙华,乃至深圳“每逢艰险更向前,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关键密码。

一手硬防控一手软服务,

“三级梯队+两个‘当天’”倾心守护

风起于青萍之末!宏大的趋势,往往蕴藏于微小的细节之中。

时针拨回到2月25日。这一天,民治街道在民强社区划定防控区域,涉及居民楼400栋近3万人。民强社区封控小区现场服务保障指挥部与临时党支部同步建立。民治疫情防控战役由此打响。

1万余人的防疫力量迅速集结,小区围合、楼栋封控、人员核酸、海量数据核查、卡口防疫……现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网格服务、关心关爱等十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环环相扣的防控硬举措,高效、快速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新牛社区牛栏前大厦就地封控后,多名员工来电反映大厦内生活设施不完善,面临吃饭难、住宿难问题。街道办果断决策,立即行动,调集车辆将无隔离居住条件、无经济收入人员全部转移至星级酒店集中健康监测点,并成立工作专班及临时党支部,为隔离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物资和优质服务。3 月 30 日,202 名隔离人员顺利解除监测,隔离人员送来 47 封手写感谢信、6 面锦旗、5 个感恩视频以及天使蛋糕,为健康监测期间的贴心服务点赞。

工作专班不断收到住户的感谢信。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服务。防控是为了遏制疫情,而服务则是着眼民生。只有把服务做得更精、更细、更暖,才能赢得居民的认同,让大家与我们一起并肩战疫,等待解封”,民治街道防控办副主任邓梅如是说。

这一席话出自于邓梅,诠释的却是民治街道、龙华区的战疫取向,那就是,“三区”居民的民生保障,是民治战疫制胜的关键,“软服务”始终贯穿于“硬防控”的始终。

为了充分、全面掌握“三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从民强社区开始,民治街道便建立了严密的需求触达网络:一方面,网格员“扫楼”,逐楼逐户登记居民的各种需求;一方面,现场开通热线,24小时接听来电;再者,密切关注微博微信及媒体报道等媒介渠道,第一时间掌握居民诉求

严密的触达网络,保证了居民需求的全面掌握,而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套包含三级梯队的高效有力的回应和保障体系。

其一,第一梯队,在封控管控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封控楼栋一栋一网格,“划片包干、精准到位”,建立由1名网格员、1名医护人员及1名安保人员组成的3人服务小组;其二,第二梯队,在防控现场服务保障指挥部下设建立10个工作组,将服务工作细分为网格服务、医疗救治、关心关爱、物资保障、交通保障、人员保障、环保消杀等10类,形成更加严密的保障网络;其三,第三梯队,在街道办层面建立防控办公室统筹全街道力量,解决现场指挥部攻克不了的疑难杂症

严密高效的保障网络下,民治各社区保障稳定,并涌现出诸多鲜活案例。如大岭社区联系商场调配20辆购物车,负责运送各区域的物资。橙色的小推车忙忙碌碌地穿行在各巷道,在为居民送来快递外卖的同时,也传递着社区的关心。上芬社区为保障封、管控区居民的生活物资、外卖快递及时配送,特意配置20台“助疫小电动”,既方便又快速将居民物资送到家门口。

三级梯队全力保障,旨在追求一个“快”字,快速地响应居民需。“不论需求大小,我们的工作原则是两个‘当天,第一,需求必须当天回应,第二,能当天解决的当天必须解决,不能的话,也必须给出回应解释,让大家安心”,邓梅表示,街道专门为此建立了服务督办与重大事项回访机制,全力保证居民需求满足的畅通无阻。

聚焦“关键少数”,

“一人一册一方案”传递民治温度

对待弱势人群的态度,直观地标注着现代文明的高度。

战疫期间,更是如此。

孕产妇、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重大基础性疾病人员等人群,是疫情防控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关键少数”。正是在服务这一群体上,外界感受到了民治、龙华区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的浓浓温情与文明底色。

从民强社区开始,直到5万人的上芬社区,民治街道始终坚持将特殊人群分类造册,等实行“一人一册一方案”精细服务、跟踪回访。

在孕产妇集中的封控小区,移动产检车开进管控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变身临时产检室,孕妈妈们下楼即可享受全套产检,灿烂的笑容一瞬间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

当半身不遂的七旬老伯发出求助,防疫人员用专车将其从酒店接回社区家中,安排专人每天上门照顾老人饮食起居。

深夜,管控区内孕妈妈因为不停宫缩,在“关爱微信群”求助。信息迅速转至龙华区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部,后者立即联系社区“三位一体”呼叫120上门,将孕妈妈送到定点医院龙华区中心医院,各个科室同步行动,婴儿最终顺利分娩。

同时,民治街道在各个社区成立“暖心服务小分队”,专门为特殊人群提供一对一服务。

3月17日,民新社区通过暖心服务热线了解到辖区孕妇、高龄老人等群体行动不便,存在上门核酸采样的需求。社区迅速统筹部署,立即安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妇联组织暖心小分队,上门为孕妇、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群众进行核酸采样共106人

信息录入员、核酸采样员、物资配送员、宣传引导员……小分队成员在各种“角色”之间来回切换,让需要帮助的居民感受到温暖和爱,受到了居民们一致的好评。

全员参与接续战疫,

90后“承包”1.5万人核酸检测秩序维护

当“三区”防控遭遇全市封闭管理,这一段特殊的战疫时间,民治在全力保障民生之外,又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保证全辖区的有序封闭与核酸检测的高效实施。

超过90万人的实际管理人口,以及半数人口居住于城中村的居住形态,决定了民治在这一普遍性的挑战面前,承压远超过全市其他街道。

据统计,2月25日以来,龙华区、民治街道分别下沉1379、489名党员干部,连同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力量,总计超过1万人投入这场前所未有的战役中。

1万余人,这是一个令人震撼但却抽象的数据。而当他们转化为具体可观的人群时,一幅壮丽宏阔的全民战疫画卷便呈现在外界眼前:

今年3月1日才住院做眼睛手术的穆雄森,在家短暂疗养后就立刻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这里面,“红星”志愿者退伍不褪色、随时待命。80岁高龄的退役军人穆雄森第一时间报名加入社区防疫队伍;退役军人崔伟华在战友微信群发布了志愿招募令,半小时内收到20余名退役军人的踊跃报名

这里面,战疫“新”力量令人瞩目。3月17日一早,来自圆通速递、美团外卖、顺丰速运、优比速、网约车等25名新就业群体志愿者就集结到民乐社区,开启一天的防疫工作。自民治街道倡议新就业群体就地支援抗疫以来,已有200余名新就业群体志愿者投身到各社区一线。

这里面,园丁们主动请战,以身树人。3月14日凌晨3:30,圣莫丽斯幼儿园园长冯婷婷向北站社区工作人员发去支援抗疫请愿书,“我们身处社区,有责任和义务在深圳、在社区最需要的时候参与其中,尽团队的一份小力。无论哪一项工作,我们都尽全力参与!请直接下达指令,无需多思!”。今年以来,民治辖区内圣莫丽斯幼儿园、金亨利幼儿园、玉龙学校附属幼儿园、龙悦居幼儿园的教职工们参与数据流调、核酸检测采样点等志愿服务累计960人次,时长约6000小时

在东泉新村、南源新村封闭管理期间,北站社区共享会秘书长、资深义工杨新带领的200多名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一起,“承包”了村里近1.5万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除了我之外,其他志愿者90%都是90后,各行各业都有,而且基本都是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大家参与热情非常高,一站就是5个小时,有个姑娘的脚都磨破了”,90后群体的积极参与、奉献让杨新刮目相看。

“做核酸的人特别多,志愿者也特别多,真的是全民皆兵,大家都在积极参与”,金亨利幼儿园教师尹丽坤是守护东泉南源90后志愿者中的一员,也是杨新口中那位磨破了脚的姑娘。

从今年一月开始,尹丽坤就在负责园里志愿服务的招募统筹,并参与社区流调服务。她最大感受,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你可以感受到很多人间大爱,说实话,很感动”。

撰文】吴永奎

编辑 程德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