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伊始,国际爱鸟日如约而至。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能保护区全面开展春季野生动物的监测工作中,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英永组织的春季鸟类调查活动获得丰收,队员们在春雨绵绵中日夜穿行在山水林田间,不仅监测到了燕雀和普通鸬鹚两个新记录鸟种,还在丹霞山范围内发现稳定的短尾鸦雀小群。这是在丹霞山首次观测到成群的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黎天澍 摄
据了解,短尾鸦雀 Neosuthora davidiana间断分布于中国大陆华东至华南地区和云南及中南半岛东北部,为不常见留鸟。在2021年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短尾鸦雀主要栖息于低矮浓密的竹林灌丛中,极其活泼好动,其多结小群在竹林中快速移动,常常一闪而过。因此,尽管在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等时有报道,但至今没有一地有稳定可见的居群,广大观鸟者想要看到它并非易事。
短尾鸦雀神似愤怒的小鸟造型。王英永 摄
在近期丹霞山春季鸟类调查期间,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调查队在保护区内多条样线记录到短尾鸦雀,其中有些样线在一次调查过程中可以数次见到求偶过程中短尾鸦雀小群,或者刚刚求偶成功的成对的短尾鸦雀。结合以往的调查记录,专家团队负责人表示短尾鸦雀在丹霞山的分布面积很有可能覆盖了整个保护区,在丹霞山属于比较易见鸟类,种群数量较大。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生物多样性监测中。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调查队拍摄
本次调查首次采取了中山大学调查队员+保护区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的新组合,将专业团队的素养和在地团队的经验有机融合。调查队分成3个小组,调查样线遍及丹霞、巴寨、飞花水和韶石园区。至此,丹霞山记录鸟类19目61科242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39种。
红胸啄花鸟。朱永亨 摄
丹霞山一直将观鸟服务作为保护鸟类的重要举措,已经连续举办三届观鸟大赛,吸引了数千名青少年参加活动,逐渐形成观鸟赛事品牌。借助鸟类监测项目实施,中山大学专家团队为本地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观鸟队伍,培养了包含保护区管理机构人员、科普达人和社区居民等10名优秀鸟类向导参加鸟类监测。2020年以来,观鸟队伍已经在丹霞山发现新记录种30多种,他们积极发挥在地优促势促,为丹霞山鸟类多样性调查成果贡献个人力量。
强脚树莺。朱永亨 摄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丹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