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池水清澈透明,池底里的泥却浓黑如墨,搅动整池水如同墨汁……去年,高州市宝光街道广潭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对该村自古就有的砚池遗址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砚池不但保留了池水搅之如墨的特点,水位还比周边农田高出半米以上,让人啧啧称奇。
高州市宝光街道广潭村砚池,搅之水黑如墨。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信涛摄
昨日,在广潭村的田野中,距离杨氏宗祠不远处,茂名晚报记者看见村道边有一个墨砚形状的水池。走近,能闻到如同墨水般的香气。村中老人介绍说,广潭村离高州城十余里,有名山佛子岭,有名胜古迹杨氏宗祠、佛子禅院、太史第遗址、古驿道等。在佛子岭南面有一大片肥沃的田野,其中“文昌”方位“白虎吊笔”之处,自古就有一椭圆形水池。村民说,水池位于佛子岭群山的中间位置,池底是一泉眼,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无论多干旱都没有断流。奇怪的是,水池周边为正常的耕地,泥土也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个水池池底的泥土乌黑,搅之水黑如墨,所以大家都称之为砚池。
砚池池水清澈透明。
茂名晚报记者留意到,砚池的水非常清澈,但是搅动后就如同墨水一样。把竹竿插进池底,带上的泥土也是黑黝黝的,和周边泥土的颜色完全不一样。另外,水池池水明显比周边的农田要高出不少,水池中还安装了一条排水管,涌出的泉水通过水管排出农田中。
村民古老相传,由于村中有砚池,所以广潭村人才辈出,有杨颐、杨廷桂、杨永泰等历史名人。杨颐是广潭村人,1866年中进士,累官至兵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位列正二品,是粤西地区在清代官阶最高的历史名人。杨颐在许多方面都对国家做出过贡献,还修编了《高州府志》和《茂名县志》,对地方的历史文献也做出了贡献。广潭村的太史第遗址就是杨颐的故居遗址。杨廷桂,道光14年(1834)甲午科举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博广,淡泊名利,毕生从事教育,主教高州当时最高学府——高文书院和近圣书院,著述丰富。另外,村民说,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名人杨永泰也是广潭村杨氏的后裔。
砚池记。
广潭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志文说,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广潭村将加快佛子岭森林公园建设,通过砚池等文化古迹和杨颐等人的故事,让广潭村尊师重教、奋发好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激励广大学子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成才报效国家。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康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