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疫“最后防线”,佛山五区启用44个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箱

南方+ 记者

佛山创新增加“小箱进大箱”模式,提高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的安全和质效,该做法在全国也是首创。记者1日从佛山市检察院获悉,在佛山市检察机关的协助下,目前全市已建设44个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箱并投入使用,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

4月1日恰好是《佛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提升医疗废物(垃圾)的处理能力,也是从另一个层面助力佛山垃圾整体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检察官履职中发现医疗废物处置漏洞

“按规定,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但个别小型医疗机构的医废贮存时间甚至超过7天。”2021年,顺德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在一次走访调查中发现,辖区内大部分小规模的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处理时存在滞后的现象。

“每天产生的医废较少,不足2公斤。而且收运距离较远,运送成本高。”在调查过程中,小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纷纷向检察官“诉苦”。但客观现实是,医疗废物所含致病细菌及病毒较多,长期超期贮存、积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顺德区检察院将案件线索移送市检察院,一场全市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方式革新迫在眉睫。

经调查,佛山市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共2000余家,分布于全市各地,但有些诊所周边交通不便,而且开诊时间不一,加上佛山市仅有一家具备法定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因此小型医疗机构48小时内集中收运医疗废物成了难题,这同时也是国内其他城市遇到的普遍难题。

解决小医疗机构48小时“收废”之困

为此,佛山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郭玉带头办案,市、区两级检察院成立专案组,市检察院统筹部署开展办案活动,各区检察院开展线索摸排和案件办理,以一体化办案方式办理此案件。

“医疗废物必须按照要求在48小时内收运处置妥当,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医疗废物处置量大增,不能不考虑处置企业的运力情况、人手情况,是否能有新途径解决问题。”在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与主管行政部门开展多轮磋商,共同探索解决办法。

经过2个月的探索,佛山市卫生健康局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市铺开建设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箱试点工作,由小型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放入专用智能收集箱,处置公司再集中到收集箱收运处置,进一步解决人手不足情况下的医疗废物收运问题。

至此,在佛山市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原有的“小车进大车”“小机构进大机构”、上门收运共存的基础上,探索增加了“小箱进大箱”的模式,建设智能收集箱系统中转站,打造出具有佛山特色的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模式。

据了解,“小箱进大箱”模式为全国首创,有效解决了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48小时内无法及时收运的难题,为医废收运问题提供了新的治理样本。

3月底全市五区均已运行智能收集箱

智能收集箱方案一出,没过多久,一排排标有“医疗废物”标识的黄色大箱子出现在全市五区不同地方。

五区均已运行智能收集箱。

五区均已运行智能收集箱。

在案件回访阶段,禅城区检察院实地调查发现,辖区内某医院的收集箱原选址紧挨人行道和小学,存在不合理情况,经过多方走访协调,最终将智能收集箱安装在该院内合适之地。南海区检察院积极推进“互联网+”在医疗废物日常监管的应用,实现医疗废物收集全过程透明化、实时化、可追溯化。高明、三水区检察院深入各镇街,仔细走访排查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回收的现状,确保偏远地区小型医疗机构也能被智能收集箱照顾到。

目前全市小型医疗机构使用智能收集箱签约率已达90%,已安装智能收集箱44个,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五区均已开始运行智能收集箱。

“从‘上门收’到‘送上门’,在检察机关的助推下,医废收运理念和模式有了新改变,只要开诊一天,医废收运就要严格落实一天。”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陈志德表示,将从信息化、综合化、智能化考虑联合发力,推动佛山医疗废物处置方式革新。

“收运系统的创新,使得医废收运更加便捷,极大提升了效率。”一小型医疗机构代表表示,将按照要求合法依规做好医废处置工作,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优化建议。

郭玉指出,佛山检察机关还会继续关注医疗废物处置、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能动履职,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


●相关:

“小箱进大箱”的医废收运模式

——智能收集箱具备称重、自动实时记录等功能;

——收运人员2天内对智能收集箱中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运,收运记录将实时传送至数据平台;

——医废处置中心实现对所有站点的实时监控,包括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自动报警等。

“小箱进大箱”智能收集中转站系统。

【南方日报记者】尹辅华

【通讯员】刘宇靖 区嘉明

【图片】佛山市检察院提供

编辑 熊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