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清明至,慎终追远祭先人。近年,各地积极倡导破除殡葬、祭祀旧俗,清明追思,不再必然意味“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不再必然选择烧纸钱、供香烛、燃鞭炮,祭扫方式悄然改变,更加注重引导以花寄语、无烟祭扫、生态祭扫等,文明祭先人,别样清明一样情。
与此同时,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农村地区,有待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普及法律法规。每年清明时节,个别群众未能防患于“未燃”,在祭扫中未能做到安全为先、守法为要,甚至误闯法律“红线”,踩中法律“雷区”,引发森林火灾、林地火灾、果园火灾等,影响到他人生产生活,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致令自身受到法律制裁。
2022年3月29日,记者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清明”“烧纸”“火灾”三组词语组合作为关键词进行司法数据检索,搜得324篇裁判文书。这些裁判文书包括刑事案件文书184篇、民事案件文书129篇、行政案件文书11篇。其中,由基层法院审理裁判的文书260篇,涉及森林火灾的裁判文书高达157篇,涉及侵权责任的裁判文书有102篇,涉及财产损害赔偿的裁判文书102篇,当事人具有自首情节的裁判文书118篇,援引刑法作为裁判依据的裁判文书高达183篇。另外,除援引刑法作为裁判依据之外,这些文书的裁判依据还包括森林法、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以及民法典生效前的侵权责任法、民法典、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警钟长鸣。司法数据显示的案件特征,足以警示倡导祭扫新风利国利民,同时也提示农村普法方向。
闽西龙岩市,不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而且堪称福建省绿意最浓的地方。根据2022年3月15日该市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龙岩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9.3%。森林防火在龙岩,一直是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遇上干旱时节,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零碳祭祀”在这里不仅是时尚话题,更是一种负责任的选择。
在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事20多年案例普法宣传工作的陈立烽,装了一肚子各式各样的鲜活案例,说起龙岩市司法机关依法严惩无视禁令上山祭祖导致烧山毁林的案例,他对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法院2021年8月25日宣判的一起案件印象颇深。
原来,2021年年初,连续干旱导致永定区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为预防和遏制森林火灾发生,永定区人民政府曾发布禁火令,2021年2月15日至2月27日,为永定区森林防火戒严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然而,恰恰在此期间,永定区有一名老汉阙某某不顾禁火令,携带亲属到永定区某山场祭祖。其间,燃放的鞭炮不慎引燃山火。案发后,被告人阙某某家属向当地村委会支付救火工资共计人民币8300元。后经鉴定,失火致某山场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777.38亩,造成林木直接经济损失价值87376.63元。2021年8月25日,永定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宣判,被告人阙某某犯失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我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无独有偶。在山东省昌乐县司法局从事20多年案例普法工作的张兆利,也是一位常年活跃在实践一线的资深多面手。在倡导遵纪守法文明祭祀的工作中,张兆利的普法切入点更加具有典型性,关注视角更加接地气,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张兆利为记者讲述了一个焚烧人民币祭祖的案例。刘某幼年丧母,大学毕业后,刘某通过打拼成长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2021年春节,为悼念母亲,刘某带上一沓人民币来到母亲墓前点燃。现场维护秩序的民警发现后,当即予以制止。刘某对此不以为然:“我小时候家里穷,把钱烧给去世的母亲是对亲人的补偿,你们管不着。”尽管民警一再劝阻,他还是坚持焚烧人民币。事后,公安机关给予刘某罚款4000元的行政处罚。
祭扫时烧些纸钱,尚可理解,但不能发展为毁损人民币,因为这种做法已经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下列损害人民币的行为:(一)故意毁损人民币;(二)制作、仿制、买卖人民币图样;(三)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损害人民币的行为。该条例第四十二条还规定,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家国又清明,文明祭先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注重慎终追远、注重代际传承的文化内核始终如一,然而时移世易,在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日中国,我们祭奠先人的方式理当不断演变。一棵树、一坛花、一面墙、一片海,照样能寄托哀思,献花祭奠、植树祭奠,甚至网络祭奠,不知不觉间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最重要的是,遵纪守法文明祭祀,慎终追远安全为先。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罗丽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