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宽敞的呼吸科病区走廊里,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了——是钟南山院士在床边查房的身影。
近日,钟院士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大坦沙院区,站在这个今年2月刚刚全面启用的新院区里,钟院士阐释了一位医者所追求的工作态度和生活心态。(详情回顾→钟南山院士来查房了!国内领先的“呼吸介入中心”,就在荔湾)
从建成试运行(综合病区)到全面运行,如今,不少患者已慕名前往位于荔湾区大坦沙岛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在这里,全新的就诊环境给患者带来了高质量的就医体验,也为这座国际健康生态岛刷新了建设速度。
紧跟“院士大查房”的步伐,近日,记者探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参观体验这个新院区的就医服务与就诊环境。究竟这座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百年老院有着怎样的先进之处呢?跟随镜头一起体验一下这个高大上的新医院吧~
科技赋能
展现百年名院潮流新面孔
机器人在过道上来往巡逻。“请您佩戴好口罩!”偶尔遇到口罩佩戴不规范的患者或者家属时,机器人便主动上前进行温馨提示;智慧诊疗屏幕上,人们只需要动一动手指,便可以轻松查阅相关疾病科普知识,360度观察人体各组织结构。在大坦沙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患者自助服务机、触摸导诊屏、可视化门诊等设备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就医环境彰显出十足的科技范儿。
一座百年老院,一副全新面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作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体建设单位及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不仅承担着临床科研任务,还将为市民带来智慧高效的日常就诊服务。
“这个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了,结合之前与其他科室的会诊意见,接下来我们要改变对她的用药,另外,在使用激素方面需要特别注意。”早晨8时30分,过敏科主任李靖准时开始查房,她一边操作着电脑,一边为年轻医生讲解着如何准确研判智慧诊疗平台里的住院患者信息。就诊记录、住院志、用药记录……系列资料被轻松从平台中调出,在这里,患者就医再也不用拿着一堆纸质材料,医生可以从病例平台中获得患者360度画像。
在门诊区域,一块屏幕搭建起医患沟通的新平台,一室一屏营造可视化门诊情境,患者进入诊室后,过往的就诊信息马上在就诊信息屏上显示,借助智慧诊疗屏,患者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
科技的改善和进步也帮助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在位于3楼的呼吸介入中心,无痛诊疗让做鼻腔内镜检查的患者放松心态。为了给患者诊疗上的贴心支持,呼吸介入中心副主任医师陈愉亲自上阵,通过亲历患者做诊疗全部过程并拍成演示视频,指导患者规范、安心就诊。
“除了常规的检验以外,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呼吸介入中心,中心集检测与诊疗于一体,目前已开展所有项目的呼吸介入手术。特别对于一些危急重症患者,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保障患者当天诊断当天治疗,第一时间解除生命危险。”陈愉介绍,接下来,中心还将探索将全肺灌洗术推广到重度吸烟人群,以及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让先进技术受惠更多群体。
事实上,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除了王牌的呼吸科及相关学科外,也在内科、外科、口腔科、眼科、中医科传统疗法等各领域全面开花。凭借百年名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不断创新管理、诊疗新经验、新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以引领为目标,在新院区赓续名院新风采。
临床为主
到患者身边提供靶向服务
通过“院士大查房”,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呼吁青年医生紧密联系临床,必须时刻谨记要到临床一线去,在他看来,诊疗切忌“纸上谈兵”,只有走到患者身边才能获得一手资料。
事实上,这也是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建设的初心所在,作为广州实验室的临床基地,医院以临床为基础,围绕呼吸学科及相关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呼吸内科、胸外科、变态反应科、重症医学科,以及中西医结合科等相关重点学科,致力于成为引领国际水平的世界级一流医院。
同时,呼吸学科也将辐射引领带动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目前,临床基地已经与省内各地市超过20家医院签订协同协议,致力构建呼吸疾病防治网络,提高重大呼吸慢病全过程防治能力,也将为广州实验室提供临床支撑。
坚持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断加大临床科研投入,该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常年占据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前列。
李靖介绍,近年来,医院在患者管理和诊疗技术方面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目前,变态反应(过敏)科拥有全国领先的慢性病患者管理平台,主要对全国约4万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特异性治疗和靶向治疗,平台已拥有近50万肺功能疾病相关数据,约100万次随访记录。“平台通过高效智慧的管理,可以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反应、特殊用药需求、肺功能情况等,未来我们还希望这个慢病患者管理系统可以应用到普通患者群体中去。”李靖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锦坤表示,因为在呼吸领域,慢病比例非常高,患者除了要注重疾病治疗外,个人慢病健康管理才是重中之重。“通过在大坦沙院区建立可视化门诊,能够丰富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使其在就医结束后更好地进行慢病自我管理,有利于社会医疗资源的节约,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黄锦坤说。
坐拥大坦沙沿江环岛景观带,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窗外绿意盎然的景色为患者休息养病提供了天然的良好条件。黄锦坤介绍,新院区设计之初就秉承着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院区南北朝向的房间全部用于患者病房使用,东西朝向房间作为医生办公室。“依托荔湾区广佛极点的区位优势,我们希望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辐射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市民,我们也希望可以及时同周边基层医院建立起紧密联系,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上下转诊更加便捷,为市民朋友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黄锦坤说。
从大堂一站式服务台抬头望去,一屏“天幕”变幻着曼妙的色彩,几株春桃在屋顶舞动,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灵动,这是新院区特别为医患设计的室内景观。大厅里,白大褂们的脚步依旧匆忙,然而与别处不同的是,他们头顶上的工作帽却是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图案,处处体现着医疗中的人文关怀。在这里,医院不再是冷冰冰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场景。这就如同李靖说的那样:“未来的慢病管理一定是朝着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
【出镜/脚本 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文字 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拍摄 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剪辑 王俊涛】
【编辑 邓菲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