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怎样积极应对生活变化?“最强大脑”攸佳宁为你支招

教育莞家
+订阅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新学期的节奏,同学们刚进入状态就不得不居家学习,好不容易稳下心来,等到返校复课又要重新适应……变化是世界的本质,是生活的常态,不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如何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都是我们的一门“必修课”。

3月31日晚7:30,东莞中小学生一起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课。东莞高品质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名家论坛第二季——《积极应对生活变化——东莞中小学生同上一节心理课》举行。论坛特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最强大脑”攸佳宁,与东莞中小学生在线交流,传授积极应对生活变化的秘诀,播出后一小时点击量突破200万。

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变化

攸佳宁教授认为,中小学生需要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变化。

第一点,要接受负面情绪的出现。面对变化时,学生们一定会有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例如,疫情导致同学们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同学们就可能出现负面情绪。但要认识到,不要一味排斥,负面情绪也能“保护”自己。在愤怒中知道了自己的底线,在悲伤中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在恐惧中学会了远离危险或积极应对,在厌恶中决定了主动离开。比如同学们对新冠病毒产生恐惧心理,就会积极地做好个人防护、锻炼身体,保护健康。

第二点,要区分变化中可控和不可控的部分。很多变化看似是不可控的,但其中都有相当多可控的部分。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方式,面对新班级、新同学的态度,都有自己可控的部分。比如在家学习时,如何控制自己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少接触电子产品;面对新班级、新同学,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大家相处。

第三点,要纠正在变化中导致负面情绪的错误想法。攸教授列举了三类常见的错误想法:绝对化的要求,努力就一定要获奖;过分概括化,定的计划没完成而自暴自弃;灾难化,认为一次考试没考好一切都完了。如何改变错误想法?攸教授建议:谨慎使用“我应该”“我必须”;谨慎使用“总是”“绝不”;不要用想象代替事实。例如父母不会“总是”批评自己,要看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一次考试没考好,并不意味着以后每次考试都会失利,不要产生悲观消极的想象。

第四点,要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心理准备。变化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保持对未来乐观的心态,但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寻找方法,有效应对变化

形成了对变化的正确认识之后,攸教授进一步支招,介绍了两种应对变化的科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要从变化中总结经验。很多变化是重复出现的,总结经验很重要。攸教授讲解了一种PDCA问题解决与经验总结流程。首先要有计划(Plan),找出问题、选择方法、制订计划;接着要执行(Do),努力执行计划、实现目标;然后要实施(Action),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最后要检查(Check),反思过程、修改计划。

很多同学和家长在面对变化时,是疲于应付的。以在家上网课为例,同学们要找到自己的问题,有的同学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则是无法及时和老师沟通。发现这些问题后,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不断实施和完善计划。在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能有效地解决。

第二种方法,不追求“最优解”。很多同学在面对变化时不敢行动,因为对变化不熟悉,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方案是100%正确成功的,才敢付诸实践。攸教授建议同学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先行动起来。做数学题、物理题时,能用最少的步骤、最少的时间,当然最好,但也不需要追求最优解,只要能把这个题目做出来,写出正确的答案,同样能够得分。不要过度地追求细节,本来完美就是不可能达到的。

支招高三学生:

主动屏蔽变化,将无法控制的事写下来放在一边

在最后交流环节,有高三学生提问:临近高考,非常想专心投入学习,不想被其他事情打扰,但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打乱原本的计划。这些变化都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导致分心,无法专注于学习。怎样才能做到不被这些变化打乱学习的节奏呢?

攸教授建议:面对这些变化,首先要区分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哪些是能控制的。对能控制的变化,要积极地去把握。有一些事情,是我们能够决定它发生还是不发生的。其次,要避免绝对化的思维,就像这位同学说的“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但其实每个人每天都有安静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再次,同学们要主动去屏蔽一些变化,减少变化对自己学习的干扰。最后,将无法屏蔽且无法控制的事情写下来,先放在一边,不打扰自己此刻的学习,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策划】王慧

【记者】吴擒虎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