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度 | 中国的外交王牌,竟长在地里

南方农村报

本文收录于专辑#农度#

1

2022年3月25日,中国政府援菲律宾农业技术中心第三期技术合作项目竣工仪式,在菲律宾中吕宋地区新怡诗夏省中菲农技中心举行。

菲律宾农民在菲律宾中吕宋地区的中菲农技中心工作

菲律宾农民在菲律宾中吕宋地区的中菲农技中心工作

中国政府援菲律宾农业技术中心简称中菲农业技术中心,项目始于1999年,目的是帮助菲律宾发展推广杂交稻技术,至今已23年。如今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种植面积已超过百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在菲律宾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都可以买到杂交水稻产出的大米。

杂交水稻见证了中菲友谊,更见证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国际化之路。

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

惊艳大洋彼岸的“东方魔稻”

惊艳大洋彼岸的“东方魔稻”

事实上,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首先走进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自此被冠以“水稻外交”使命的中国杂交水稻开启了国际化之路。

1979年,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让美国人惊呼其为“东方魔稻”。当然,高产的“东方魔稻”是要用“美刀”来换取的。1981年,中美签订了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这是我国首次通过农业技术出口收取费用,当时合同约定“双方在签订合同后支付我方入门费,美方自第五年起按净销售额5%支付我方提成费,如果不是因不可抗拒因素,未销售种子也应支付我方最低提成费”。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知识产权史上的高光时刻。

近水楼台先得月。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有少量的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到东南亚。1990年代后期,种子的出口量增大,扩大到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2021年,中国水稻种子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金额达到9510万美元,占出口农作物种业的28.8%。

喂饱14亿人且稳定国际粮价

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杂交水稻之父”

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杂交水稻之父”

相较于庞大的工业制成品所直接创造的巨额外汇,杂交水稻获取的外汇杯水车薪,但杂交水稻对于国际粮价的影响不可忽视。自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之后,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2013年,我国因为杂交水稻增产粮食8000亿公斤,如果没有这8000亿公斤粮食,我们只能去国际上购买,但凡中国人要去采购粮食了,国际粮价必定闻风而涨价,那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的消耗将是天文数字。如果钱都用来买粮食了,那哪怕我们生产再多的工业品,也都是给国际粮商打工。杂交水稻在一片片稻田中,默默喂饱了中国人,守住了宝贵的外汇,从而推动我们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经济奇迹。

让更多发展中国家终结饥荒

中国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19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时刻都在履行国际责任,截至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试验推广作物品种300多个,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专家在布基纳法索指导机械化水稻收割作业

中国专家在布基纳法索指导机械化水稻收割作业

位于非洲大陆东侧的岛国马达加斯加,一个将稻田和牛头刻在国徽上的国家,八成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水稻产量一直不高,全国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需进口大米40万吨。自从引进中国杂交水稻之后,当地已推广种植超过4万公顷,平均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超过7吨,马达加斯加即将终结大米进口历史,并且向出口创汇迈进。为表示感谢,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在了该国面额最大的20000元纸币上。

中国杂交水稻被印上马达加斯加面值最大的货币上

中国杂交水稻被印上马达加斯加面值最大的货币上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可多养活4000万人。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国际社会中,我们也一直秉持这一原则,不仅出口杂交水稻种子,也坚持对亚非国家进行技术援助,因地制宜培育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

在马达加斯加,针对当地雨林、草原等不同的生态气候环境,中国专家经过多年实验,在该国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仅仅是培育出种子还不够,还系统地扶持当地的种子公司,搭建销售网络,降低制种成本,让更多普通农民能买得起、用得上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更多的土地种上杂交水稻,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时刻都在履行国际责任,这不是一句外交套话。作为第一个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援助项目,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大批种业企业、科研机构先后在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等国家通过两系杂交水稻技术出口,培育出适合当地的品种,或在出口国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建育种基地,加工生产基地,推动实现种子本地化生产等,充分发挥我国杂交水稻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制种技术、推广模式组合技术等核心竞争力,在多国进行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目前已成功在多个国家培育出多种适合当地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品种的本地化生产,不仅满足本地的粮食需求,还帮助部分国家实现出口创汇。

2018年,100吨由袁隆平团队指导、在巴基斯坦当地研发的耐高温杂交水稻种子销往菲律宾,这是巴基斯坦杂交水稻试验启动10多年来首次实现外销,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育种本地化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在印度河平原上的稻田里,不仅帮巴铁兄弟解决吃饭问题,更帮助巴铁兄弟致富。

【记者】卢晓科 

【来源】南方农村报

部分文图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南方农村报、IBNS官网


参考文章:

1、瞭望|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向美国的首次农业技术有偿许可

3、人民日报:中巴合作培育杂交水稻将首次出口第三方市场,播撒合作共赢的种子

4、杂交水稻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5、杂交水稻授人以粮|《共同梦想》


编辑 杨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