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上午首先揭秘了9个入围项目,包括去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南都此前专访了参与发掘的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任、特聘教授徐坚。据其介绍,注重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田野考古精细化、充分利用科技考古手段与文物保护贯彻到第一线,是重启三星堆发掘的亮点:“这次‘祭祀坑’的田野考古,可能代表了中国田野考古的一个高峰。”
30日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长、三星堆考古发掘队领队雷雨介绍,目前六个新的坑共出土有带有编号的遗物近两万件,包括铜、金、玉、石、玛瑙、陶器、象牙、海贝、丝绸等,此外坑中还检测到黄牛、野猪的蛋白质成分。
雷雨介绍,本次新发现的六座祭祀坑分布于马牧河以南三星堆台地东部,坑内的填土状况均为斜向的堆积。在填土之下,器物层之上,多个坑存在一层黑色的灰烬层堆积,灰烬层以碳化的竹炭为主,满铺全坑。其中,八号坑的灰烬堆积层上部包含有大量的遗物残片,其中包括有红烧土块,推测是来自倒塌的墙面。此外,灰烬层中还发现石磬、有领铜币、树叶形状金宝片等。到目前为止,六个新的坑共出土有带有编号的遗物近两万件,包括铜、金、玉、石、玛瑙、陶器、海贝、丝绸等。其中完整、近完整的有三千件。
上述六个祭祀坑出土的器物中,有许多在此前从未有过的新发现:出土于三号坑的金面具,虽然不完整,但重量和体量已属目前为止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中最大的一件;五号坑出土的鸟形金饰,其形状则是此前从未发现过的新器形;祭祀坑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第一次在三星堆发现的完整的“青铜方尊”,其铸造技术和精美程度之高,被考古学家称为罕见“精品”;三号坑出土的“铜仁顶盘”形器,略显“怪异”,结构复杂、寓意深邃。
南都记者注意到,根据初步研究成果,四号坑的年代为殷墟四期,距今3200-3000年,与通过坑内陶器判断的年代大致相当。此外,通过脂肪酸的分析,目前已得到指向动物脂肪的有机物证据:蛋白质组学检测到黄牛、野猪的蛋白质成分,结合商周时期祭祀特点,黄牛、野猪很可能被用做祭品。雷雨介绍,在进行发掘工作的同时,考古人员还进行了监测实时温湿度等预防性保护工作。
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如三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和铜幽口方尊、四号坑出土的玉琮和丝织品、五号坑出上的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进一步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都此前报道,在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广东省有两个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参选资格,其中金兰寺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对于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微观演化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位于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为探寻秦定岭南之前的古番禺提供了线索。不过,上述两个项目最终遗憾落选。
采写:实习生 马璇 南都记者 林子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