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莞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成功迈上“双万”新起点,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1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08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三次产业比例为0.3:58.2:4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53.6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2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6009美元),增长7.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8%。
工业增加值增长10.6%
2021年全年,东莞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0%,股份制企业增长9.6%,集体企业增长8.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1.0%,重工业增长9.8%。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长6.1%,中型企业增长13.9%,小微型企业增长12.8%。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形成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造纸五大支柱产业和家具、玩具、化工、包装印刷四大特色产业。2021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工业四个特色产业增加值增长1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9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2.0%。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58%,产品销售率97.19%,全员劳动生产率19.55万元/人。
2021年,东莞全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2.6%,食品饮料业增长10.5%,家具制造业增长18.9%,建筑材料业增长3.9%,金属制品业增长12.8%,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7.5%。
近年来,东莞尤为注重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的发展。其中,2021年东莞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2%。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9.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49.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5.0%。
2021年,东莞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6%。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9.1%,石油化工产业增长9.5%,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9.3%,新材料制造业增长7.5%,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21.2%。
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3.5%
作为全省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对外开放大市,东莞的服务力量更是不容小觑。
2021年,东莞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利润总额304.11亿元,增长14.6%。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2%,教育业增长19.2%,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0.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8.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49.8%,房地产业增长1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6.2%。
2021年,东莞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41.73亿元,增长7.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6.71亿元,增长13.8%;金融业增加值697.43亿元,增长5.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814.73亿元,增长3.2%。
2021年,东莞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7449.27万吨,比上年增长 1.8%。全年旅客运输总量899.07万人,增长8.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
作为外贸大市,东莞一直是外界观察中国外贸的样本之一。 2021年,东莞更是用投资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东莞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按注册类型分,内资经济投资增长8.8%;外资经济投资增长2.6%。
从产业投向看,工业投资增长25.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9.2%。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28.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4.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增长26.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8.4%。
2021年,东莞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1.7%。商品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55.52万平方米,增长3.8%;竣工面积314.41万平方米,增长31.6%。
进出口增长14.6%
东莞是有名的“世界工厂”,也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2021年,东莞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24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进口5687.22亿元,增长13.3%;出口9559.82亿元,增长15.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3461.76亿元,增长10.3%。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049.90亿元,比上年增长8.7%;加工贸易出口3312.68亿元,增长6.3%;保税物流出口627.60亿元,增长26.3%。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730亿元,增长91.8%。市场采购贸易560.57亿元。
按出口的地区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4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对亚洲出口4784.55亿元,增长11.2%;对北美洲出口2081.73亿元,增长23.4%;对欧洲出口1886.14亿元,增长15.8%;对拉丁美洲出口431.06亿元,增长15.2%;对大洋洲出口177.62亿元,增长19.1%。
2021年,东莞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05宗,合同外资金额2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实际利用外资95.32亿元,增长19.7%。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51.39亿元,增长15.3%,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53.9%。
金融业增长5.1%
一直以来,东莞素有“金融绿洲”之称。2021年,东莞全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97.43亿元,比上年增长5.1%。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168家,其中银行类机构49家(含1家代表处,7家信用卡中心和1家平安汽车消费金融中心),保险类机构66家,证券期货类机构53家。上市公司66家,后备上市公司357家。
2021年末,东莞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0315.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655.09亿元,增长9.4%。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4931.21亿元,增长16.9%。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2.2%、46.6%。
人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2021年全年,东莞居民收入持续恢复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26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40元,增长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88元,增长11.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东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控制在3%的目标范围内。
从收入构成上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3236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是居民收入的首要来源;其次是人均财产净收入,达1263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3%。
从生活消费支出来看,全年东莞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79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803元,增长1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584元,增长13.7%。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5%,比上年减少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为32.3%,农村常住居民为36.3%。
受2020年低基数影响,八大类支出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增长11.0%,居住支出增长11.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1.0%,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6.7%,衣着支出增长13.9%,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1.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3.6%,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增长19.9%。
2021年,东莞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193.64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658.27万人次,养老保险人数606.43万人次,失业保险454.58万人次,工伤保险474.36万人次。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015.73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988.96亿元;年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余额2348.50亿元,上年保险基金结余2321.73亿元。
2021年末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9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1个,敬老院15个,敬老院供养老人816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1814人,全年社会救济7779人。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9633.62万元,慈善基金结余40414.34万元。全市纳入“特困人员”对象有647人,“特困人员供养金”费用支出1191.9万元。
科教文化教育更丰富了
2021年,东莞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全市国内专利授权量94573件,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690件,增长34.1%,数量排全省第3位;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408件,增长16.4%,数量排全省第2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32家,其中省级25家。全市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总数78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97家,市级284家;各级重点实验室累计总数12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10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9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22家,市级52家;众创空间61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14家,市级10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7.2%。技术合同成交356项,合同成交额67.79亿元。引进省级创新创业团队总数3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53个。大力推进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工作,推动16家签合作银行为东莞市2214家企业发放贷款5019笔,贷款金额203.10亿元。推动近500家企业参与投保,总保费4688.77万元,保额968.94亿元,拟发放保费补贴共计1078.98万元。
2021年末,东莞全市幼儿园1244所,比上年末增加38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633所。全市小学337所,在校学生84.85万人;本市户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初中205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7.61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6%。全市普通高中53所,在校生10.72万人;中职学校28所(含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8.44万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9所,在校学生13.93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3.82万人,毕业生3.31万人。
2021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6个,文化广场756个,电影放映单位136个。电影放映149.42万场次,观众1467.4万人次。全年全市运动员共获得169枚金牌、150枚银牌、200枚铜牌。其中夺得全国赛金牌16枚、银牌12枚、铜牌16枚;广东省赛金牌153枚、银牌138枚、铜牌184枚。全年举办全市全民健身活动1065次,参加人数107.77万人次。全市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18642个(座),其中足球场696个,篮球馆394座,室外篮球场(灯光)5593个,健身路径1376条,室外游泳池524个,室内游泳池(馆)159个,室外羽毛球场1511个。全市有体育彩票发行网点1748个,销售总额20.06亿元,体彩公益金5.05亿元,其中市级公益金1.5亿元。
2021年末全市医疗机构3434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个,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3298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6.10万人,医疗机构实有病床3.45万张。全市门诊量6543.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8%;住院量110.81万人次,增长12.2%。
【记者】叶永茵 戴双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