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的第20届多哈论坛迎来全球上百名政界、商界、学术界人士。与会者表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地区多次发动战争,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才是种种乱象的始作俑者。
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再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再到2011年的叙利亚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何热衷在中东地区发起战争?自诩为“人权卫士”的美国,在发动战争时,又为这些国家带来哪些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到底在中东地区布下怎样的棋局?满目疮痍的中东地区,到底需要国际社会作出什么?
在阿富汗喀布尔,人们等待领取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就上述问题,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多位国际问题专家,为读者拨开重重迷雾,一窥美国在中东的“野心”。
战争:“痛苦而黑暗的回忆”
近日,阿富汗多个民间组织在喀布尔举行集会,抗议美国侵占阿富汗国家资产的行为,要求美国归还该资产。多名代表严厉批评美国频频动用武力导致大量平民伤亡,滥用单边制裁引发人道主义危机,给阿富汗人民带来苦难。
今年2月中旬,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计划将所冻结的阿富汗中央银行在美资产的一半用于赔偿“9·11”事件受害者,另一半则转移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个账户,用于帮助“阿富汗人民”。这引发阿富汗各界普遍不满。
在阿富汗喀布尔,孩子们等待他们的父母领取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表示,当前,阿富汗百废待兴,新政府面临重重挑战,但粮食安全危机最为急迫,若得不到缓解,将面临大饥荒爆发的风险。美国冻结阿富汗合法资产,实际上是劫掠阿富汗百姓的救命钱。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
不光是阿富汗。据伊朗英语电视台22日报道,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巴格在回应美方的一份声明时表示,过去11年来,华盛顿方面一直坚持对叙利亚采取侵略性和颠覆性政策。他还表示,美方假装寻求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其倡议公然无视叙人民和国家的意愿,旨在加强美国政治军事利益。
在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创伤至今无法消弭。61岁的伊拉克媒体《正义报》记者卡齐姆·阿扎里描述19年前在伊拉克发生的一切时说:“对伊拉克人民来说,这是一段痛苦而黑暗的回忆。”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以所谓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入侵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说,美国对这些国家发动战争或通过军事行动介入,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反恐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实现地区和平,但实际上有着重塑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在大中东地区维持其主导作用及在地缘政治上对相关国家实施遏制的复杂考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
“就实际成效来看,这些国家并未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战争仍在持续,其内部的破碎化依旧明显。恐怖主义的跨国联动及其外溢效应明显。这些都与美国给出的理由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钮松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主义的军事介入,给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三国经济社会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
后果:地区安全受损,大量平民伤亡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东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结束后,该地区仍持续动荡、冲突不断,给该地区安全局势带来深远影响。在这其中,美国难辞其咎。
钮松说,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严重影响了西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严重的难民问题更是对欧洲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三场战争使得原本冲突频发、矛盾不时激化的中东地区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对于中东的体系性动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钮松说。
丁隆解释,美国倾向于使用单边方式和军事手段直接介入中东事务,给中东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入侵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带来巨大冲击,激活了族群、教派和民族冲突,使其成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孕育出“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严重威胁有关国家及中东地区安全。
以色列警方3月27日说,该国北部沿海城市哈代拉当晚发生一起枪击事件,造成两名以色列人死亡,两名袭击者被警方击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表声明称制造了袭击事件。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孙德刚说,常年战争导致中东地区的国家认同弱化、族群认同上升,这导致了中东国家内部教派矛盾的上升,这在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都存在,使得这些国家如同一盘散沙,武装格局与暴力冲突不断。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孙德刚。
孙德刚补充说,战争还导致这些国家内部矛盾国际化和多边化,现代化进程被打断甚至倒退,发展问题被置于安全问题之后。战后遗留的小型轻型武器流落到社会后,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丁隆说,战争除了给地区形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还导致有关国家大量平民伤亡、流离失所。有数据显示,美国在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三国发动战争,造成33万平民丧生,2600万人成为难民。
在阿富汗喀布尔,一名男子领取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美国的行为与其自封的‘人权卫士’称号严重错位,说明其在人权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一面公然践踏人权,一面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为己谋取利益。美国对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道主义危机采取不同的政策,其中蕴含着种族主义和根深蒂固的对中东非洲等第三世界人民的歧视。”丁隆说。
利益考量:加剧内部分化,最终主导中东
上任两年多来,拜登政府延续前两任政府从中东进行战略收缩的基本路线。结束“无休止的战争”、重返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和推行价值观外交,成为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三大优先任务。
钮松认为,拜登政府延续了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关系的基本逻辑,对抗是基本态势,只是在具体层面上有所缓和。拜登政府一方面对伊实施有限缓和,参与多轮伊核谈判,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和解,对伊朗形成新的合围之势。
“美国的做法进一步削弱了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加剧了其内部分化,使得巴勒斯坦问题日益边缘化,也在反伊大旗下强化了中东地区的教派主义分野。”钮松表示,美国的地区利益考量是进一步整合其中东盟友,尤其是促进以色列与沙特关系的发展,其国内则涉及着眼于中期选举和总统大选的政治利益,以及军工复合体、犹太院外集团等多元利益群体的诉求。
在孙德刚看来,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在中东都想构建一个“小院高墙”,拉一派、打一派,通过拉拢更多所谓“温和国家”成为盟友,把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推向对立面,达到分而治之、主导中东秩序的目的。
美国总统拜登。
据他观察,去年以来,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阿联酋纷纷改善同伊朗的关系。美国不希望看到中东对立国家关系能够缓和甚至正常化;美国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分裂的中东,而不是一个团结统一的中东。因此,从去年开始,美国通过军售援助等方式,在背后破坏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和解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不惜动用多种手段。近期,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公然煽动对俄发动网络攻击。希拉里还公然表示:“我们在‘阿拉伯之春’时就是这么做的。”
丁隆解释,发动网络攻击,以搬弄是非、塑造民意,是美国在多国发动颜色革命惯用的手法。在“阿拉伯之春”中,美国曾利用网络攻击、利用社交媒体引导民意、资助非政府组织、资助“异议分子”等方式,煽动反政府活动,挑起社会动乱,企图从中得利,实现政权更迭,服务于自身利益。
未来:从发展赤字入手解决和平赤字问题
去年8月,在美国总统拜登的命令下,驻阿富汗美军和美国外交官员匆忙从阿富汗撤离。撤离期间该国首都喀布尔的机场秩序崩溃,多名当地人丧生。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今年2月公布的调查报告,在美军撤离期间发生的伤亡事件中,有部分人似乎死于枪击。而据美国军方此前证实,喀布尔机场当时只有英军和美军在场。
尽管真相依旧扑朔迷离,但对阿富汗人来说,处处可见的断壁残垣,是美国粗暴干涉该国内政的“铁证”。
阿富汗政治分析人士穆罕默德·萨利姆·弗鲁格指出,20年前,美国和北约等西方盟友以反恐为借口侵略阿富汗。他们口口声声承诺支持阿富汗重建、支持维护人权,但他们并没有履行承诺,没能给阿富汗及周边地区带来和平及安定。
去年至今,美国不仅擅自动用阿富汗中央银行在美资产,还在国际社会对阿富汗援助的过程中“搞小动作”。去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关于阿富汗人道问题的决议。有媒体注意到,美国提出的决议草案初始版本,对阿富汗的人道主义援助设置了时限、援助范围、繁琐的报告机制等诸多前提条件。这显然与人道主义的初衷不一致。
在阿富汗喀布尔,人们等待领取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和其一贯做法一样,美国在介入中东问题的过程中,继续高举“民主价值观”这面大旗。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如美国所愿。
孙德刚认为,中东国家最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民生发展。而美国居高临下地希望“以民主促和平”,通过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改造来推动中东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未考虑到中东国家的国情,往往导致事与愿违。
“中东地区是一个受部族、教派影响很深的社会,在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民往往以教派为单位形成对垒,导致社会的分裂,最终,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实现和平稳定,反而进一步走向动乱。”孙德刚说。
钮松也表示,从中东地区美国“民主改造”的实际情况来看,所扶持的政权存在着明显的“水土不服”,相关国家建设问题尤其是经济与民生问题未能得到明显改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将美式民主“神圣化”并以民主“教师爷”自居,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国际社会应以怎样的身份介入中东地区?孙德刚认为,国际社会应把中东国家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把中东视为被改造、被治理的对象。
“中东国家为什么动荡?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跟上。”孙德刚表示,中东国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民生治理没有跟上;区域经济发展则表现在中东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并非地区内国家,而是外部大国。未来,国际社会应该为中东国家提供“第一桶金”,解决发展赤字的问题。
孙德刚认为,从区域来看,中东区域内部贸易依存度只有15%。解决发展赤字的问题,首先应该使中东国家内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以利益共同体推动安全共同体建设。国际社会在中东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应从输血到造血,从解决发展赤字入手,逐步解决中东和平赤字的问题。
【记者】泠汐 赵晓娜
【海报】魏伯航
【海报设计】甘展平
【统筹】李杰伦 张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