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如何下好农业防灾减损“先手棋”?| 广东农险深调研③

289财经热点
+订阅

有惊无险地度过虎年“倒春寒”后,潮州饶平县正绿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经理谢惠平深感庆幸“往年蔬菜受冻就坏死,今年多亏了保险公司帮忙防灾防损,我们几乎没受损失。”

这是广东农业保险将服务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防损”转变产生的看得见的效果。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被认为是广东大力推进农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此理念下,广东银保监局引导保险机构在“防”字上下功夫,推动“防赔并举”“以防为先”的保险理念逐渐在行业、基层政府、农户中形成共识。

在“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理念的引导下,广东如何推动农业保险由损失补偿者向农业生产风控辅助管理者转变?从实践看,将防灾减损服务体系化嵌入农业生产流程,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变化?南方日报记者深入12个地市开展了调研。

1

“以防为先”深入农心

比“赔多少”更重要的是“损失”

回想今年2月的那场寒潮,谢惠平对保险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寒潮橙色预警”“伴有强降雨”……手机收到一条来自人保财险的天气警报,他参照“防灾手册”,立刻组织农户抢收荷兰豆、螺丝椒。夜晚气温骤降,保险公司提前送来的一吨增温块让“怕冷”的蔬菜有了“暖炉”。

正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让谢惠平度过了一个“零损失”的寒潮,他第一次意识到农险可以发挥比赔偿更大的功能。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肇庆。四会绿樱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叶灿开也庆幸“防”得及时。“寒潮前,中华财险送来薄膜袋给水果保温,我们96亩火龙果、98.5亩木瓜的最终损失率降低了60%左右。”叶灿开感慨,对于农户来说,很多时候减少损失比获赔更重要

四会绿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火龙果。

四会绿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火龙果。

在湛江,曾因台风损坏网箱遭受惨重损失的养殖户张大叔算了一笔账:“保险公司如果能够像我们的帮手一样,提前一两天告诉我台风的情况,通知我及时捕捞网箱的鱼,就能减少很多损失。”

调研中,记者看到,由灾后的“雪中送炭”向灾前的“雨前送伞”转变,农业保险“以防为先”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这是《关于大力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带来的新变化。

作为广东农险高质量发展“施工图”,《实施意见》明确要“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损的市场功能、专业作用”。为此,广东将“防灾减损效果”单列成项,作为评价承保机构、遴选经办机构的重要依据。

不止一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广东将“防灾减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让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防灾”意识觉醒,不再只看重“是否理赔”“赔了多少”,还看“损失降了多少”

广东农险高质量发展为何强调在“防”上下功夫?对此,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业保险服务链条中,“保”是基础,“赔”是基本功能,“防”与“救”才是实现三农风险减量管理的核心,其中又以“防”为重。他认为,做好“防”是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风险管理手段的重要体现。

在茂名试点岭南水果种植的防灾减损服务项目。

在茂名试点岭南水果种植的防灾减损服务项目。

从“赔”到“防”意识的转变背后,是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记者调研发现,过去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中,受制于保费规模过小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保险机构承保后收取保费,有灾赔付。“这个角色形式上有点像‘出纳’,偏向于简单的收与支,对应于保险的功能作用就是灾害发生后的经济补偿。”黄海晖指出,但遗憾的是保险公司参与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的过程太少,更没有形成一体化的防灾减损安排。

过往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叠加保单跨年度核算的特点,容易在保险到底是否发挥价值上产生分歧。一方面,地方政府普遍关注农业保险按照自然年度计算的简单赔付率,以赔款是否大于政策补贴作为是否划算的标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更关注农业生产整体风险减量程度,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与政府更高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开展有效的防灾减损正是广东银保监局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出的“药方”。这一理念重在拓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空间的服务机制,将农业保险的经营理念转变为“经济补偿+防灾减损+拓宽服务空间”。

广东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的理念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谋而合。文件明确,要提高农业重大灾害有效防范应对的能力,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还首次提及了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

在政府制度设计和保险公司市场化机制的引领下,广东多地搭建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平台”,将事关农事安全的信息通过“村村通”的“大喇叭”广而告之,发挥防灾减损、指导生产的作用。

“产生损失获得保险赔款并不是目的,通过事前防灾防损手段,减少甚至不发生风险损失,才是最大限度地减小被保险人财产的损失的做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如是说。

跳出风险补偿基本功

向“保防救赔”一体化蝶变

笔直的水泥道路,平整的高标准农田,机械化的灌溉设备,智能农机在翻地、飞播、插秧——在江门台山,一块近400亩的水稻田正在进行着一场“试验”。在这里,有中科院水稻专家亲自把好种植关;有无人机航拍监控预警水稻长势;有植保无人机统一施肥、进行病虫害预防治理;有新修建的水利灌溉设备……

在江门台山,阳光农险的防灾试点项目邀请水稻专家把好技术关。

在江门台山,阳光农险的防灾试点项目邀请水稻专家把好技术关。

这个由阳光农险制定的防灾减损“套餐”,让台山市常乐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伍远兴乐开了花:“晚造水稻亩均产量达到640斤,比早造增产50%,按照1.3元/斤计算,增收了10.6万元。”

这是广东探索“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深度试点项目之一。除了江门台山水稻种植,广东银保监局还选取茂名高州水果种植、佛山顺德水产养殖作为试点项目,由3家保险机构负责实施。截至2021年底,3个试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74.42万元,为400亩水稻、5.7万亩水果、2000亩水产养殖提供防灾减损服务,让近1万户次农户/农企受益,减损降本增效超1200万元。

佛山人保为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提供的防灾减损物联网设备。受访者供图

佛山人保为一家水产养殖公司提供的防灾减损物联网设备。受访者供图

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广东各家保险公司正逐步将防灾减损常态化,不断加大防灾减损投入,惠农成效初现。以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为例,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方晓栋介绍,该公司近三年来防灾减损投入大幅提升,累计投入5248万元,仅2021年就达到2340万元,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今面对台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该公司形成了一套常态化防灾保障流程。另外,保险科技也成为防灾减损“标配”。“我们组建了农险科技防灾团队,配置100架无人机巡查,建立了防灾大数据平台,编制防灾防损的指导意见和防灾手册。”

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魏安源介绍,该公司已打造灾前风险识别预警、灾中监测防御、灾后救灾复产快速理赔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同时,汇集广东近30年风灾、暴雨、高温、干旱、霜冻等主要灾害的气象数据,建立了全省到镇一级的气象风险区划地图,协助保险行业制定“种植业农业保险风险地图报告”,助力行业“实现由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升级”。

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之前针对灾害天气,各公司都会采取一些突发、应急的防灾行动,但缺乏长期机制,直到近两年才逐渐形成体系化工作。”阳光农险种植险部负责人卢胜波表示。

汕头人保在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打造的“保险+科技”试点项目,可以监测每一只狮头鹅的健康状况。

汕头人保在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打造的“保险+科技”试点项目,可以监测每一只狮头鹅的健康状况。

调研团队发现,从过去采取随机的蜻蜓点水式防灾减损措施,向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化“防灾减损”转变,正是广东农业保险向“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不断完善的体现。

“‘保防救赔’一体化体现了广东农险由单一的防风险工具向多功能的农业支持工具转型,向生产调节、担保增信等综合功能延伸,让农业保险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农户获得感稳步增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刘佳宁如是说。

行业呼吁制定标准

政策将为服务提升“壮胆”

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诚达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少锋向记者展示200亩火龙果生产基地实时监控平台上的数据:“温度、湿度、日照、土壤、气压、风速应有尽有。”这里是平安产险打造的“智慧果园”,他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个“法宝”,“怎么种心里都更有底了”。

汕头市澄海区诚达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200亩火龙果生产基地是平安产险协助打造的“智慧果园”。

汕头市澄海区诚达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200亩火龙果生产基地是平安产险协助打造的“智慧果园”。

记者在调研中注意到,随着防灾减损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保险公司“保防救赔”一体化逐步得到推广,农户除了用“赔不赔”来衡量农业保险“好不好”,还对农业保险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为广东进一步“扩面”打下了基础,也给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这个微妙的变化,平安产险汕头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深有体会。“过去保险公司一年下来只和农户见一两次面”,而现在他已成为陈少锋家的常客,“经常来看看我需要什么帮助,有时候带专家,有时候带技术。”陈少锋说道。

从风险的“等量管理”进入“减量管理”,让保险公司和农户不再是利益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降损增收目标的一致行动人,能够形成三农受益、企业微利、政府满意的互利共赢局面。

这种“一举三得”将行业带入良性循环。调研中,一刚入行3年的农险“新兵”向记者讲述了内心转变——入行2年时他一度想换工作:“感觉做农险辛苦、压力大,而且只有理赔时才被认可,一旦赚钱就被当成‘不当获利’。”现在,不仅他对职业发展有了坚定的信心,身边高学历的年轻同事也越来越多。

展望未来,如何将“防灾减损”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是广东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此,黄海晖表示,防灾减损是农业保险服务功能中的重中之重,广东银保监局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更好地开展防灾减损等服务“壮胆”。

无人机查勘水稻田。

无人机查勘水稻田。

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吴自强建议,制定一些标准化的文件进行规范,出台一些指导性的防灾减损意见,明确实施的标准,建立省级层面的评价机制等,从而形成可量化、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阳光农险种植险业务负责人卢胜波指出,按财政部要求,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不得高于20%。“对保费规模不大的专业性农险公司来说,若防灾减损费用纳入到综合费用中计算,影响非常大,建议不做‘一刀切’。”

要提升‘防’的精准性和地域特色,还要体系化发挥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功能,务实拓宽‘农业保险+’的范围,这是破解当前农业保险问题的出路,更是后续深化农业保险改革、实现农险支持乡村振兴的方向。”刘佳宁表示。

记者手记

让“防灾减损”理念成为共识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重大灾害有效防范应对的能力,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最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是协助农企、农户等涉农主体进行“防灾减损”的重要力量。

在广东,通过事前采取防范措施达到不损失或少损失的效果,这种“防灾减损”理念已经形成较强共识。广东的实践和探索,也为在全国范围内就“防”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在全国维度给风险做减量管理提供了广东思路

潮州人保提醒蔬菜种植企业在寒潮到来前抢收“怕冷”的椒类蔬菜,提前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受访者供图

潮州人保提醒蔬菜种植企业在寒潮到来前抢收“怕冷”的椒类蔬菜,提前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受访者供图

首先,要跳出“理赔”看农险。在传统的观念中,保险的作用就是“赔不赔”“赔多少”。但事实上,农业保险并不只是“赔”的经济补偿功能。在广东,“赔”被认为是农业保险的基本功能,“防灾减损”是应有之义,一系列“保险+”的综合服务是附加价值。跳出“理赔”看农险,它不仅是贯穿农业生产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工具,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之一。

其次,找到实现农险有效“防灾减损”的通路。广东走通了两条,一条是“保险+期货”,以生猪养殖为例,饲料价格指数保险能防止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能防止生猪出栏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另一条是“保防救赔”一体化之路,把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化的“防灾减损”作为农业保险的“标配”,目前,广东3个试点项目已完成验收,均帮农户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减损降本增效。

再次,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考虑用政策和制度为敢于、乐于做好“防灾减损”的农险企业“壮胆”。“防灾减损”不能搞蜻蜓点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广东的农险行业已经在呼吁建立实施标准,规范考核标准,达成共识,要做农业“防灾减损”路上的长期主义者。

话说回来,做好“防灾减损”,降低三农风险总量,不仅为社会、为农民降低损失,对农险行业本身来说,更是一件成人达己之事。在保险行业,险种成本与风险系数息息相关,因此,降低三农风险就是在给农险经营成本减负,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又何乐而不为呢?

■延伸阅读

广东如何让特色农产品告别“靠天吃饭”?| 广东农险深调研②

风险保障连续两年增速全国第一,广东农险跨越式发展秘诀是什么?|广东农险深调研①

【本文主笔】张艳 实习生 张永琼 李丽扬

【策划】王溪勇 谢美琴

【统筹】陈颖 张艳

【摄影】金镝 石磊

【调研团队】谢美琴 陈颖 张艳 黎华联 唐柳雯 周美霖 唐子湉 黄进 肖文舸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谢日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