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政协第十三届英德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在议政发言环节中,政协委员蓝倩妮代表民盟英德市基层委员会做议政发言时提出,提高“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广度和深度,将成为推动义务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要提高“双减”政策的落地,必须从家长、教师和校外培训处着眼,坚持“五育并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多个措施全面落实“双减”。
蓝倩妮在议政环节中发言。孙运冰 摄
蓝倩妮表示,英德市各中小学不断探索“双减”工作落地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多数家长认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作业管理办法;开展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虽然英德市“双减”工作落地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问题。家长对“双减”政策理解不透,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新的“焦虑”,部分家庭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激励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对培训机构的监管等配套制度出台相对滞后,对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不同类别的培训机构,还没有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展不平衡;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家社校共育体系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教育部门单打独斗的境况。
英德市中小学大力开展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活动。孙运冰 摄
她提到“双减”工作落地,需要畅通家校双方沟通渠道,真正提高家长参与意识,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创新开办家长学校,设置相应的课程;切实发挥家长在课后服务的作用,设立家长理事会,把家长请进课堂;建立并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校园课后托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摒弃“唯分数”思想,树立“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双减”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建立健全教师参与“双减”工作激励机制。教育部门要将教师课后服务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她还提到,辅导机构要根据减负政策作出必要的整改,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检查与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监管校外培训机构配套管理制度;明确对不同类别的培训机构归属哪个行政部门监管和审批,明确审批程序。
【撰文】孙运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