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养殖历史,饲养目的是获取蜂蜜、蜂胶、蜂蜡及蜂花粉等。客家人南迁蕉岭后把中原养蜂技术带到蕉岭,用一种蜜蜂收捕装置收集野生土蜜蜂进行人工饲养。1941年镇平县志记载(旧时蕉岭县称镇平县)——本县林产富足,山民多有养蜂取糖习惯,所产蜂糖纯正,全县均有养蜂,但零散不集中,其中以广福乡、长潭乡所产为最。
客家土蜜蜂(2006年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为中华蜜蜂<华南中蜂>,并列入《中国畜禽遗传志》)主要繁衍生息于我县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区,有别于传统的土蜂饲养法,客家养蜂法采用制造蜂础及活框蜂箱养蜂。每年八月份以后,养蜂人利用蕉岭境内自生林里生长10年以上的杉木,砍伐剥皮后晾干,树皮用于制作成蜂箱遮阴棚,杉木则制作成蜂箱,具有隔热、防潮、耐用的效果。客家蜂蜜酿造技艺的主要内容有:收蜂、选蜂、并群、介王、育王、放蜂、采收、摇蜜、加工。蜂蜜加工工艺又分为:检验、融蜜、粗滤、加热、升膜、蒸发、汽蜜分离、冷却、精滤、灌装。养蜂技艺和蜂蜜加工工艺繁复,对养蜂人的经验和技术要求非常高。
蜂蜜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当药之功有五,清热解毒也,补中也,祛毒也,润燥也,止疼也。蕉岭蜂蜜色泽清澈鲜亮,有纯厚和特殊的山韵风味,呈浓稠液体状,具有色如琥珀、蜜香馥郁的特点。近年来,通过对蕉岭县长寿文化的研究发现,蕉岭蜂蜜富含人体易吸收的微量元素钙和镁,这是蕉岭蜂蜜不同于其他蜂蜜的最大特色。
由于蕉岭县的地理特性,蜜蜂养殖基础深厚,所产蜂蜜产品品质好,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家庭经济来源之一的养蜂取蜜,是山区群众的习惯。改革开放以后,山区群众渐渐向城区迁移,加之养蜂取蜜工艺繁复,导致山区养蜂人越来越少。
因此,将客家蜂蜜酿造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仅可以保护原生态的传统技艺,鼓励、支持养蜂人将这一客家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还可以借助蕉岭蜂蜜极佳的补养效果,擦亮“蕉岭长寿美食”的名片,带动蕉岭旅游产业的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