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勃发。高州山美街道城东社区又亮实招,创新“12345”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效整合各方力量,着力构建“支部领航、党群参与、全民治理”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成效可圈可点。
社区教师人才为小区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志愿活动。
为什么又是城东社区“出圈”?在今年初,《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正式下发,城东社区创建“1234”社区党建模式已经推行了4年,吸取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优化并进行对标对表,从而推陈出新“12345”工作体系,这是城东社区丰富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创新服务形式的有益探索,是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的重要尝试,是社区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创社区美好未来、凸显城东社区社治品牌的重要举措。
“12345”工作体系的推行,是高州市委组织部抓规划指导、山美街道党工委抓统筹协调、城东社区党组织抓组织实施、辖区单位抓协作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下的成果,通过凝聚和发挥城东社区辖区内单位、党员、人才的力量,使“12345”工作体系得以自上而下顺利运转,为基层治理工作开启新的模式,全力打造“美好生活社区”样板。
“1”个信息库
全域集中管理
城东社区位于高州市山美街道东部,是高州城市东大门,作为城东片区的核心位置,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社区常住人口2.2万人,流动人口1.3万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130多个,各个领域党组织11个、党员330人。城东社区通过对人口、党员、单位等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库。
城东社区以居民小组和住宅小区为单元划分5个社区网格,把社区内的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激活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每个网格由社区党支部委员或党员骨干担任网格长,并配有专职网格员。网格员由社区“两委”干部、“大党委”兼职委员、社区干部后备人才、社区党支部党员、“双报到”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志愿者等人组成。社区通过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将信息纳入网格化管理,通过“数据”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邓叔是一名退休老党员,成为城东社区官塘小区的网格管理员后,他主动配合社区干部派发各种宣传资料给网格居民,协助社区干部做好环境卫生治理、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街道给我们社区治理定人、定岗、定责,我们就要全力配合,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邓叔说。“信息库”也是“人才库”,不仅让社区内的群众人人都有特长,能干事,还形成了人人当榜样、当先锋的良好社会效应。
“2”张清单
事事有着落
明确任务清单抓部署。城东社区以山美街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社区重点工作内容、小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高州市下发的村(社区)党建(组织)年度工作清单和街道党工委制定的周任务清单,来制定日任务清单,细化任务、扎实推进,做到一周一安排、一周一过关。
社区医疗卫生人才为小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志愿服务。
明确问题清单抓落实。城东社区采取入户走访联系、张贴“心愿墙”、公布“微心愿”征集二维码、开通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群众有关生活服务、环境整治、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诉求,形成问题清单。将群众问题清单进行分析研判,梳理汇总,按照“回复解释类”“转交办理类”“受理自办类”分类梳理。对简单问题,当即答复;一般问题,限时办结;复杂问题,分析研判,建立台账,联合相关单位、部门及党员共同办理,并由社区统筹做好问题清单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实行销单管理,确保事事有着落。
“社区党员真是贴心!昨天我刚向社区反映了邻居噪音问题,没想到今天就有党员过来协调,现场就把问题解决了!社区推出的那个‘微心愿’活动,真管用。”家住高州山美街道城东社区高凉东路二区的陈女士高兴地说。原来,她家附近有些住户一到晚上就出来跳广场舞,音量开得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她儿子晚上做作业,这让她非常不满,经过社区解决问题后,陈女士终于不再受噪音困扰。
“3”大工作法
服务更优质
落实“五化”一线工作法,提供高效服务。“五化”是指工作队伍组团化、工作内容项目化、工作任务清单化、工作办结限时化、工作督促制度化。城东社区建立街居干部“一线工作”网络,街道驻社区干部下沉入驻社区居民小组网格直接联系群众。街居干部下沉一线工作主要围绕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项目)开展。推行首问首办工作制度,一般问题1天内解决,重大问题1周内解决,特殊按层级上报、及时研判、限时办结,并按程序反馈。山美街道党工委以强化督促检查为手段,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督促推进。
城东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交通劝导志愿活动。
落实“保姆”工作法,提供周到服务。“保姆”工作法是指对辖区居民、单位和企业提供贴心、贴近、精准而无微不至的政务服务,像“店小二”那样,提供“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三到”服务。今年以来,为了让企业专心致志谋发展,城东社区为其提供领办、代办和帮办等“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为了让社区群众“应接尽接”新冠疫苗,城东社区邀请医务人员进社区集中接种疫苗,并带领医务人员到行动不便的居民家中接种。
落实云端工作法,提供便利服务。云端工作法是指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推出“微心愿”“一码通”等线上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近段时间,城东社区创新开展“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的“微心愿”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截至目前,该活动共计点亮“微心愿”54条,服务好评率达99%;城东社区还推出了“一码通”平台,推动服务事项下沉,提高便利化水平,群众通过扫描“一码通”二维码,不仅可以了解办理事项的内容、时限,还可以自行上传资料办理一些事项,非常方便快捷。
“4”项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组织生活制度,建强组织。城东社区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每3个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党课每季度开展一次。社区党支部坚持开好组织生活会,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同时向街道党工委推荐表彰优秀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社区党员参与网格化治理,协助社区干部开展疫情防控流动人口排查登记等工作。
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增强自治。城东社区实行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也可以在各个居民小组中选举产生。城东社区修订完善的《居民自治组织职责》细化了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事项,真正做到了群众的事群众定、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的事群众管,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全体居民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
完善居民服务制度,做强服务。城东社区完善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网络,努力为社区不同需求的居民群众提供社会化服务,把与居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供水、供电、排水、电力、物业管理等职能整合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主管部门委派专人驻区开展服务。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加强联合。社区党支部指导和组织居委会和社区各类组织,广泛开展社区物业、就业、医疗、文体、治安等社区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方位满足社区群众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5”支队伍
五股源头活水奔涌
发挥社区干部队伍领头作用。以社区换届先行点和非户籍委员试点工作为契机,顺利选举产生年轻化、高学历的“两委”干部8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35.6岁,是历届最年轻的一届,使社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大大提升,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加强。城东社区党支部组织强化日常培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分批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区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和参观交流,创新理念,拓展发展思路;请市县各类专家、学者到社区开展授课、讲座、交流、座谈等。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微信群、手机报等多样化培训教育,不断拓宽社区干部带头人视野,增强抓基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兼职社区委员制度,促进共建单位互联互动,更好落实惠民政策。
发挥“大党委”兼职委员队伍领导作用。城东社区有“大党委”兼职委员2名,兼职委员每月到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5天,积极配合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对社区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事务进行民主议事协商,并结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双报到”工作,推动社区与“双报到”单位、驻社区单位建立健全联系沟通制度,定期集中会商社区为群众服务的相关事务,做到党建工作联做、社区资源联享、公益事业联办、服务难题联解、文明城市联创、综治维稳联控。
发挥社区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城东社区党支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训,制定好党员发展计划,严把党员的“入口关”,并且注重加强党员的管理,在疫情防控、创文创卫、平安创建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例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城东社区实行网格包联、定格定责,把网格内党员的职责进行明细化,每名党员都要做好责任网格内的疫情防控工作,包括流动人口的信息登记、宣传教育、健康监测等工作,并加强邻里互相监督,及时举报聚集、异地车辆出没、租客身体不适等现象,织密了流动人口防疫“过滤网”。
发挥“双报到”单位党员队伍协助作用。城东社区将收集到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项目,形成社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与“双报到”单位党组织、党员积极沟通协商,引导他们主动认领“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库的“承诺事项”,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办理期限和目标。城东社区党支部对报到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承接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向承接方及时沟通办理情况,向诉求人及时反馈办理情况,保障群众知情权。
通过“三凝聚三发挥”,成功打造了金桥小区口袋公园等一批民生实事。
发挥志愿队伍服务作用。城东社区党支部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实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在继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服务群众的公益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引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服务承诺制等,规范志愿者服务机制,并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模范行为,带动居民参与,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据悉,该社区推出“12345”工作体系以来,为党员服务122次,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16项,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57个,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东社区”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撰文】邱茜
【通讯员】廖海震 李宇 凌剑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