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鹏:让云浮成为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土
“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竞争,人才博弈是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博弈。云浮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实力打出一片新天地,切实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虎年第一会,云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人才“云聚”强市工程,以人才为突破口,撬动云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近日,云浮市科技局局长梁小鹏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云浮市科技局将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掘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技能型人才,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精准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外溢人才资源,引进培养一批行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强化科技战略力量提供人才保障。
精准引才
实现人才集聚
南方日报、南方+: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云浮市科技局开展的人才工作有哪些亮点,取得了哪些成效?
梁小鹏:一是“项目引才”。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各级人才政策叠加效应,主动对接科技部高端人才专项和省重点人才工程,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好人才政策资源,近年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项目7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76人。
二是“产业引才”。对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资源经济”发展需要,牵头编制《产业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出台《云浮市中医药(南药)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及领军人才遴选实施细则(试行)》和《云浮市中医药(南药)产业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资助实施细则(试行)》,2021年引进中医药(南药)创新团队和创新领军人才5项、高层次人才24人,引进来自各地8所高校、科研机构的4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培育市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引进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0个、在孵企业17家。
三是“柔性引才”。2021年,以校地合作方式,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助力破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此外,我市企业与湾区企业签订技术合同7项,合同成交金额422.34万元,技术交易额422.34万元。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近年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218人次;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214名、组成63个团队“一对一”结对驻镇帮镇扶村,实现农村科技特派员镇(街)全覆盖,为企业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事业留人
为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南方日报、南方+: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云浮在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的瓶颈在哪里?云浮市科技局将如何打破这一瓶颈?
梁小鹏:近年来,云浮对于科技型人才的奖补力度不断加大,奖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引进了大批专业型、技能型紧缺人才。但在珠三角地区虹吸效应下,云浮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仍旧有所欠缺。引进人才靠待遇、补贴,但要真正留住人才则需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着力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才能让人才成长和云浮发展相得益彰。
一是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为科技人才铺路子、搭台子,让各类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用事业造就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以氢能源产业为例,通过布局建设1家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究机构和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博士18人,成功突破了多项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多项重大科技成果顺利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优化专家服务管理。落实国家、省级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政策,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推动“全网通办、零跑动、立刻办”,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为外国高层次人才专家提供便利优质服务。
三是落实人才关心关爱工作。坚持在每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等部门,通过召开人才代表座谈会、上门慰问和典型宣传等方式,定期开展人才关爱活动,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激发他们扎根云浮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是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科学技术事业,启动社会力量承办科技奖,由云浮市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承办和设立云浮市科技进步奖,实现我市科学技术奖由政府主导正式改革为由社会力量承办的重大改革创新,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创新氛围。
产才融合
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
南方日报、南方+:近日,云浮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全市上下要凝心聚力加快建设具有云浮特色的区域人才集聚平台,全力激发人才“第一资源”,云浮市科技局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梁小鹏: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市委全面实施人才云聚强市工程的战略意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为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和强劲创新动能。
一是以更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坚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加快创建国家、省级高新区,推进2个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药用资源种质库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云浮高新区孵化器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新兴县创新中心创建省级孵化器以及创建市级中医药(南药)众创空间、孵化器工作,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多管齐下强化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吸附效应,加速集聚战略人才、创新人才,聚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二是以更大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探索“湾区研发+云浮制造”合作共建模式,搭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业技术骨干携带先进技术、成果到我市落地转化。
依托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龙头企业、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云浮(新兴)中医药职业学院等本地院校,建设特色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特派员活动,探索推行“企业专家+高校教授”人才培育模式,大力培养高技能本土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以更大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策找人”机制,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活动,帮助企业对接申报人才项目,着力破解企业对人才政策知晓率低、享受支持不全面、兑现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制度,让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深入实施人才暖心工程,宣传人才典型事迹,讲好人才奋斗故事,以科技家精神激励引领人才,打造各类人才乐业兴业创业的良好生态。
南方日报、南方+:“十四五”期间,关于科技人才的发展将有何新目标?
梁小鹏:目前,《云浮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正式出台,“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打造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高地”是其中重要篇章。我们将从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掘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组合出击,全链条、全方位去谋划和推进,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精准研制人才专项支持政策,组织实施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推动产业龙头企业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发展需求,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
同时,大力实施产业人才计划,围绕中医药(南药)、现代农业、氢能源、金属智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精准对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外溢人才资源,引进培养一批行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更开放、更灵活和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体系,力争到2025年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超50人。
延伸阅读
云浮农村科技特派员实现镇街全覆盖,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1年8月以来,云浮市科技局协同省科技厅选派和通过自主选派的方式,共选派21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组成63个团队“一对一”结对驻镇帮镇扶村,实现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全市63个镇(街)全覆盖。
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乡村经济产业发展
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切实有效地帮助相关经营主体解决技术、管理、销售等难题。如示范引进优质水稻种子5个品种、“黄金芽”及“鸿雁12号”两个新茶树品种等;推广火龙果、肉桂等深加工技术;宣传新品种、畜禽标准化养殖与动物疫情防控及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治;线上线下开展果树类防冻技术指导;邀请专家为荔枝、黄皮等各项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指导。为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基层农民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开展科技服务,积极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发放农业技术资料和科普资料,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21年,全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讲座62场次,接受培训人次2800余人,发放8600多份培训资料,为1000多家农户提供科技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技术46个。同时,重点解决了农业病虫害问题,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业农村科技转化应用,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科技贡献。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利用省农科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等师资优势,探索发展“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从科研创新、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派出11个团队,共3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包括水稻、茶叶、荔枝、肉桂等11个项目的帮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派出14个团队,共53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包括荔枝、乌榄、文旅等14个项目的帮扶。
农村科技特派员在服务产业的同时,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优势,将传统农业与人文社科相结合,多元化开展技术、智力帮扶。为农户开展普法宣传、语言艺术培训、电子信息技术推广等专题培训,并将农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杨再佳
【海报】区洁莹 杨再佳
【视频】王谢思齐 杨再佳
【通讯员】云组宣 云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