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恩平发现我国苦苣苔科一新单种属植物

南方+ 记者

据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工作人员在开展例行野生植物监测工作时,发现了中国苦苣苔科的新单种属,命名为辐冠苣苔属,目前已知这个属只有一种,即辐冠苣苔,七星坑省级保护区为其模式产地。相关科研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

有关苦苣苔科的新单种属——辐冠苣苔属的科研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

有关苦苣苔科的新单种属——辐冠苣苔属的科研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

据介绍,辐冠苣苔属在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碗状且辐射对称的花冠、短椭圆形且硬质并密被贴服长柔毛的果实、宿存的花萼和花柱等特征,与苦苣苔科其他属区别。“对于该单种属植物的发现,源于一次巧妙的偶遇。”保护区有关负责人陈小芸告诉记者,“去年4月1日,我们工作人员在开展例行野生植物监测工作时,遇见一棵从未见过且花莛被毛的草本植物,在随后近一个月的持续观察中,我们终于记录到该植物的开花形态,获得了植物辨识的重要特征依据。”

图为苦苣苔科一新单种属植物——辐冠苣苔。

图为苦苣苔科一新单种属植物——辐冠苣苔。

后期,辗转联系到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团队及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后,工作人员进一步收集、观察该植物的花、果、种子,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其为中国苦苣苔科一新单型属。

辐冠苣苔喜爱生长于沟谷地带,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为无危物种。

辐冠苣苔喜爱生长于沟谷地带,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为无危物种。

陈小芸表示,这是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发现的首个新属,也是继陈氏异药花(野牡丹科)之后,模式产地位于保护区内的第二个植物新种。记者了解到,辐冠苣苔喜爱生长于沟谷地带,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为无危物种。

“在植物区系研究中,单型指的是一个只含有单一物种的分类单元,并且物种以下不可再分,即世界范围的单种属。单型属可能反映了植物科进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向,一个是新产生的属,其属下物种尚未分化;另一个是演化终极的科,原属内物种已大量消亡,现有的是残遗种类。对单型属的研究分析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某类植物进化的历史和现状。”广西植物研究所苦苣苔科植物分类专家温放解释,“辐冠苣苔属这一新物种的发现,对研究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优越,是难得的物种资源宝库。”

记者了解到,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珠三角地区保护完好、面积较大且连片集中的原始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根据最新科学考察数据显示,保护区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25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98种,另外还有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例如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小叶红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荆木、金线兰、巴戟天等20种,以及桫椤、兰花类群植物等特色物种。

陈小芸告诉记者,接下来,保护区将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掌握对辐冠苣苔的分布、数量、物候等情况,并在年内开展植物样地样线监测工作,深入发掘保护区其它未知、未纪录的物种,不断丰富保护区物种数据。

工作人员对辐冠苣苔新种进行野外观察。

工作人员对辐冠苣苔新种进行野外观察。

链接

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恩平市内,横亘于云浮、江门、阳江三市的天露山脉南端,其西部、南部与阳江市阳东区交界,北部与阳春市为邻,东部为恩平市那吉镇和国营河排林场,距离恩平市城区35公里。保护区面积8060.3公顷,最高点烂头岭海拔1014.8m。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水资源,其拥有珠三角地区保护完好、面积较大且连片集中的原始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记者了解到,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曾于去年发现野生凤仙花科植物,是首次在广东省内发现它的物种分布。2019年至今,在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和恩平市植物资源补充调查工作中,保护区增加记录了紫荆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走马胎(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两广锡兰莲、喙果黑面神、海南崖豆藤、钟花草等植物,植物物种数量由原来的1053种增加至1250种,极大地丰富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记录。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编辑 吴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