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流动渔民长期漂泊于海上,参与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是对漂泊生活的暂别,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契机。他们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挑战?在惠州的经历又让他们有何收获?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香港渔民团体联会主席张少强。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惠州建设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对于香港流动渔民群体有何意义?
张少强:香港水域面积狭小,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捕捞和养殖。有赖于国家的支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港澳流动渔民可以进入内地海域捕捞,在广东可以享有港澳流动渔民双重户籍,而且也能相对便捷地吸引内地渔业工人,造就了早期渔业经济的繁荣。
香港渔业是一个传统产业。要引导渔民转变,首先是要转变“小农思想”。惠州建设的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从产业规划、设计、技术规范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对港澳流动渔民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南方日报:当前香港渔民如何参与到深海网箱产业园项目中去,成效如何?
张少强:一开始一些渔民对这个产业园模式持观望态度,直到后来慢慢有二三十位渔民参与,这是一个艰难的思想转变和磨合过程。我们的项目从筹备到投产过程遇到了不少挑战,让我们很高兴的是,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享受到了非常好的水质条件,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养殖成活率,加上这里的海水盐度较高,水温又比其他海域低2-3摄氏度,我们养出的鱼较为鲜甜爽口,在市场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对这里养殖的鱼进行一次质量检验,事实证明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深海养殖业的水域。
不过,也正因为水温较低,加上外海风浪比较大限制了喂养条件,产业园里养殖的鱼生长速度较慢。另外,单一品种的养殖模式在推出市场的时候又会收到价格波动的影响。综合以上情况,我们从今年开始会尝试2-3个品种的多品种养殖模式,并且通过冰鲜、冷链等手段把产品卖到中国内陆地区。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做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系统的销售模式,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南方日报:香港渔业发展现状如何?是否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张少强:香港渔业的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直到现在,渔业的主体仍然是传统捕捞业,大约占七成。从2018年以来,受到海洋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捕捞业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今年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捕捞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养殖业也受到较大冲击。
正如前面所说,香港渔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产业,对资源和人力的依存度很高,这就造成了它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是较差的。所以渔业也正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我们相信,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养殖业、休闲渔业和远洋渔业会是未来转型的正确方向。
链接:
【记者】廖钰娴 乌天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