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光是青春时代最生动、亮丽的篇章。而校园欺凌隐藏在随口而出的“玩笑”里、打闹玩乐的“嬉戏”中······校园欺凌是阳光下的阴霾,是文明校园的毒瘤,不仅对被欺凌学生造成身心创伤、也让欺凌学生养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消除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
3月24日,广东德韵律师事务所黄欢律师来到“文明揭东·云课堂”直播平台,为广大师生、在线观众上了一堂具有现实需要和深刻意义的普法宣讲教育课。
云端上,律师黄欢从“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起,围绕“校园欺凌”的不同表现形式触犯的法律法规内容以及“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等层层深入,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同时更加关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校园欺凌向网络欺凌延伸的社会现状,呼吁在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保持冷静,勇敢告知老师和家长,也可咨询青少年援助热线12355等方式求助,并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满满,黄欢律师宣讲中通过“不要打架,打输住院、打赢坐牢”“获得违法犯罪处罚套餐”等形象生动表述使得普法教育变得精彩具象,让“学法、懂法、守法、尊法”的法律素养更加深入人心。
云端另一边,各学校、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各地单位的师生、干部、群众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收看了本次普法专题讲座。
一起重温下这节知识点满满的普法课堂吧
Q1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交通违法、网络违法、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等。。
“犯罪”指违反了《刑法》的规定,造成了社会危害,应该受到刑事处罚。《刑法》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所以“犯罪”肯定是违法,但“违法”并不一定是犯罪。
Q2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Q3
网络欺凌十大类是什么?
在网上不断辱骂受害人
在网上公开受害人的个人资料
在网上公开散播有关受害人的谣言
在网上公开散播受害人的照片,或在旁边加上诽谤文字
在网上针对受害人的冲突和骂战
对受害人发送色情图像或视频
对受害者进行人身攻击并拍摄过程,然后通过互联网传播
以受害人名义或账户,发送令人尴尬的信息
在网上不断威吓受害人,使其担心人身安全
在网上不断以抵制、排斥等方式孤立受害人
Q4
如何预防网络欺凌?
不使用语言攻击他人。如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微信群等公开威胁、侮辱、诽谤他人。
不曝光他人隐私。如传播或公开可能令他人受到威胁、伤害、侮辱或尴尬的文字、照片、图像、视频或音频
不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如通过拼接图片,或加上侮辱、诽谤性文字,散播谣言,发布不实信息。
不随意上传个人信息。注意保护私人信息,谨慎将个人或家庭资料上传网络。
不以暴制暴应对网络欺凌。理性应对网络不良行为,在遭遇网络攻击或网络欺凌时,保持冷静与自信。
及时寻求他人援助。遭遇网络欺凌行为,要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也可咨询求助青少年援助热线12355。
Q5
随预防欺凌,自身能做什么?
培养自尊、自信的人格,壮大自己的气场
和同学友好相处,平时说话讲分寸,给别人留面子
校内校外不要拉帮结派,慎重交友
上学下课与同学结伴而行,尽量避免单独前往偏僻的角落
Q6
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分为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九章132条。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完善多项规定,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
整理:“文明揭东”政务微信编辑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