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民调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在大湾区就医与养老方便

南方都市报
+订阅

粤港澳大湾区公众生活便利度调查之二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三地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居民跨境养老、求学、求医等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公众对大湾区城市的医疗、养老和教育服务便利度评价如何?南都民调中心近日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公众生活便利度调查报告(2022)》,继首篇解读受访者对政务服务及就业创业便利度的评价后,本篇从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方面,继续了解受访者对大湾区城市的生活便利度评价。

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在所住城市求学较便利,超七成受访者对所住城市的养老服务便利度给予正面评价。调查结果还显示,来自港澳地区的受访者中,超八成表示已购买内地医保和社保。谈及未来期许时,在医疗服务方面,近六成受访者希望进一步简化医保结算流程;在养老方面,受访者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关注度相对较高;至于教育方面,则有过半受访者希望未来能够增加大湾区社会实践的机会。

医疗服务便利度:

超九成受访者知晓住处附近医疗服务场所分布情况

今年2月下旬,《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布,提出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加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与港澳医疗机构交流合作,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

目前,公众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服务评价如何?本次调查中,98.19%的受访者知道现住处附近的医疗服务场所分布情况。其中,62.40%表示周边有社区医院/卫生院,53.04%表示周边有公立综合医院,48.28%表示周边有公立专科医院,43.84%表示附近有药店,40.07%表示附近有民营医院/私人所。

问及在现居住地的就医便利度时,49.1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便利,38.59%表示比较便利,9.85%认为一般,只有2.46%认为不太便利。

近九成港澳受访者已购买内地医保

目前,根据《社会保险法》《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与内地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港澳籍人员、在内地居住且办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未就业港澳台居民,均可参加内地社保及医保;在内地就读的港澳学生,也可参加内地的居民医保。

调查中,问及在港澳地区出生的受访者是否知晓在内地购买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的要求和渠道时,66.67%表示知道,30.56%表示不太清楚,2.78%表示完全不知道。

同时,本次调查中有88.89%的港澳地区出生受访者表示已经购买内地的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只有11.11%表示没有参保。

在已经参加内地医保的港澳受访者中,28.13%认为内地医保的结算流程非常便利,50.00%认为比较便利,9.38%认为一般,12.50%认为不太便利。由此可见,港澳受访者对内地医保结算的满意率颇高。

受访者程同学表示,以前在澳门看医生,挂号排队看医生取药等步骤耗时不长,但价格很贵,简简单单一个感冒就需要好几百。来到广州读大学后参加了学生医保,自己在校医院求可以直接享受医保待遇,与澳门相比,药费非常便宜。

不过,也有受访者表示参保后对相关政策不太了解,不清楚如何享受相关待遇。受访者林先生反映,自己在内地参加职工医保后,感觉看病报销比例并不高,也不清楚具体的政策细节,因此对内地医保的评价并不高。

医保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澳同胞购买内地医保的意愿。没有购买内地医保的港澳受访者中,50.00%表示不清楚医保结算细则,担心白花钱;25.00%表示已购买其他医疗保险;此外,还有25.00%表示自己不在内地医疗机构就,所以没必要参保。

近六成受访者希望进一步简化医保结算流程

被问及近三年所住城市在医疗服务方面有哪些变化时,51.56%的受访者认为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或比例提高,51.40%表示实现了线上问,48.93%认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37.93%认为大湾区医疗资源交流合作有所增强,30.54%认为临终关怀服务更加人性化,28.57%认为大湾区医疗科技创新有所提升,27.59%表示部分地区实现了医保异地结算,11.00%认为办理门慢特病的流程更加便捷。

继续了解受访者希望所住城市的医疗服务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57.14%的受访者希望能够简化医保结算流程,47.29%认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仍有提升空间,46.63%希望粤港澳的医疗记录数据能够实现互通互联,46.31%希望实现大湾区医保的跨境结算,43.35%希望所住城市的医疗机构开展跨境转合作试点,此外还有25.62%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加快协调统一疫苗审批机制。

据了解,内地有关部门已在积极推动粤港澳城市之间的医疗保障跨境结算。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其中提出,要推动深港澳地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试点在深圳公立医院开通港澳保险直接结算服务并允许报销使用境外药品。

养老服务便利度: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在所住城市享受养老服务便利

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逐步形成,港澳和内地城市的优势互补也为“跨境养老”提供了新思路。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估算,截至2020年约有54万名香港永久居民经常在广东省生活,其中16.5%(即约9万人)为65岁或以上。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6次提及“养老”,特别提到要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等。

公众目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养老服务感知如何?调查结果显示,81.61%的受访者知晓自己住处附近的养老服务场所分布情况,且选择大湾区城市作为自己养老地的受访者对相关服务场所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其中,52.05%的受访者知道附近有养老院或敬老院,42.69%知道住处附近有老年公寓,41.05%知道住处附近的长者饭堂位置,40.89%住处附近设有日间照料中心。

问卷采集过程中,有不少90后受访者反馈,因为年纪尚轻,自己暂时还未考虑过养老问题,平时对养老服务的了解也主要来自媒体宣传,因此对长者饭堂、日间照料中心等近年大力推广的场所印象比较深,但对养老院、专门的护理机构知之甚少。

继续问及受访者认为在自己所在城市享受养老服务是否便利时,42.36%认为非常便利,30.21%认为比较便利,14.61%认为一般,仅5.09%认为不便,另有7.72%表示不清楚。

进一步对数据交互分析发现,选择大湾区城市作为自己养老地的受访者对养老服务便利度的评价相对较高,45.45%认为非常便利,34.09%认为比较便利,15.91%认为一般,仅4.54%认为不便。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完善养老服务、特别是跨境养老服务方面推出了不少措施。

2019年起,广东省启动“南粤家政”工程,养老服务是四个重点培训项目之一。广东省民政厅更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省超额完成12万名养老护理员及养老管理人员的培训任务。

另据公开信息介绍,自2012年起,广东省每年举办一期全省养老服务高级管理人员赴港实地培训班。截至2019年底,共举办了8期,培训357人。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有7家港澳服务提供者开设或运营养老服务机构,珠三角九市共收住港澳地区老年人约400人。

此外,珠海横琴正在兴建集住房、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澳门新街坊”,预计2023年建成,届时有望为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全新的示范和借鉴。

超八成港澳受访者已购买内地社保

本次调查还尝试了解港澳地区出生的受访者是否知晓购买内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俗称社保)的要求和渠道。调查结果显示,66.67%表示知道,27.78%表示不太清楚,5.56%表示完全不知道。

同时,本次调查中有83.33%的港澳地区出生受访者表示已经购买内地的职工社保或居民社保,只有16.67%表示没有参保。对比可见,港澳受访者的内地医保和社保参保率比较接近。

没有购买内地社保的港澳受访者中,50.00%表示自己身份不符合参保要求;各有16.67%表示自己不购买社保的原因是不清楚具体待遇,已购买其他养老保险,不打算在内地养老。

超六成受访者看重临终关怀服务

再问及受访者认为近三年所住城市在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变化时,54.19%认为临终关怀服务更加人性化,53.53%认为长护险申请更加方便,53.04%认为护工的专业水平有所提升。

继续了解受访者希望所住城市的养老服务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63.38%的受访者希望能提供更人性化的临终关怀服务,59.93%希望能够简化办理社保的流程,57.64%希望能够提供普惠性的长护险,45.65%希望粤港澳居民能够享受同等的养老待遇,28.08%希望能开展粤港澳养老从业人员合作培训。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少受访者对临终关怀服务比较关心。公开数据也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8年,广州市老人院就建成了全国民政系统首座临终关怀服务大楼;2019年,深圳、东莞、中山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二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珠海则被列为省级试点单位。据统计,截至2019年,广东全省已有249个医疗卫生机构为临终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不过在长护险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推进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广东省内仅广州被纳入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名单;深圳则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以特区立法的方式推行长护险制度。

至于粤港澳居民享受养老待遇方面,2021年底,广东省人社厅已在“粤省事”和广东政务服务网两个平台上线“湾区社保通”专区,方便港澳居民了解在粤参保政策和办理社保事项。

教育服务便利度: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在所住城市享受教育服务便利

在教育服务方面,98.03%的受访者知晓自己住处附近的教育或托育机构分布情况,且在大湾区城市求学的受访者对相关机构的知晓率较高。其中,67.65%的受访者表示居住地附近设有幼儿园,64.86%附近设有小学,51.40%附近设有初中,39.24%附近设有高中,36.62%附近设有托儿所,26.11%附近设有课后托管机构,24.30%附近设有校外培训机构,16.75%附近设有语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当被问及在所住城市享受教育服务是否便利时,49.7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便利,37.27%认为比较便利,11%认为一般,认为不便利的仅占1.97%。

过半受访者希望开拓大湾区社会实践机会

谈及近三年所住城市在教育服务方面的变化,45.32%的受访者认为托育服务更加完善,43.51%认为学校学位数量增多,42.86%表示语言/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点增加,42.53%认为语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增多,36.29%认为学费等教育成本降低,34.81%认为教职人员素质提升,30.38%认为教学水平有所提升,15.76%发现粤港澳联合办学增多,9.36%发现交换生交流机会增多。

当被问及希望所住城市在哪些方面提高教育服务便利度时,51.23%的受访者希望未来能够增加大湾区社会实践的机会,49.43%希望粤港澳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46.14%希望在交通、旅游门票等方面粤港澳学生享受同等优惠政策,42.04%希望可以开展大湾区研学路线,37.77%希望能够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37.44%希望粤港澳联合办学,23.65%希望未来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20.69%希望可以加强教育人才交流培训。

关于粤港澳联合办学,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截至2022年2月,广东省已有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15个,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8个,支持粤港澳高校联盟等40余个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发展。此外,教育部、广东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也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数年还将不断开展新的教育合作项目。

样本概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2月16日至3月4日通过街头拦截、电话采访以及网络精准推送等方式,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分为民生政务篇和住行购娱篇两份问卷,共计回收2628份有效样本。其中,目前居住在广州的受访者占41.36%,居住在深圳的占16.25%,居住在佛山的占11.19%,居住在珠海的占9.89%,居住在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的占18.26%,居住在港澳地区的占3.04%。从出生地来看,56.20%的受访者来自珠三角地区,15.45%来自粤东地区,13.05%来自粤西地区,4.76%来自粤北地区,7.19%来自港澳地区,还有3.35%的受访者来自国内其他地区。

从受访者的性别来看,男性占61.68%,女性占38.32%;从年龄段来看,90后、80后占比较多,分别为51.45%和31.09%,00后占9.28%,70后占5.48%,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占2.70%;从学历水平来看,持副学士/学士学位的有56.58%,硕士学位或以上的有12.10%,大专/高等专科或以下的有31.32%;从婚育状态来看,未婚未育的受访者占36.72%,已婚未育的受访者占19.56%,已婚已育的受访者占42.54%,其他状态的受访者占1.18%。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沈红媛 文轶然 麦洁莹 涂长芳

实习生 伍咏欣 彭静茹 吴昊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