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
【摘要】新技术特征带来的新“尺度”,使无人机新闻成为一种新型、重要的新闻样态。在新文科和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正在积极探索无人机新闻教学之路。面对无人机新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高校和传媒行业需要同频同步、协同创新。“跨课程的创新实验平台”是其中一种可尝试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无人机新闻 新文科 实验教学 协同创新
2019年,我国启动“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对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融合和交叉。[1]2020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术发展。”[2]文科实验室与“新文科”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即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创新。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无人机新闻正日益成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关注的新领域。
高校教学怎样在无人机新闻的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本文从媒介技术角度重新审视无人机新闻及其教学的重要性,总结无人机新闻教学的经验与尝试,探讨高校与传媒业界如何通过教学进行无人机新闻的协同创新。
一、无人机新闻:新媒介,新“尺度”
航拍无人机被运用于新闻生产,至今约有10年时间,但其扩散的速度、广度都令人瞩目。究其原因,在于无人机具有一系列超越旧媒介的新技术特征。以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提升—过时—再现—逆转)为框架来观照,无人机提升和延伸了旧的观景台、鸟瞰式摄像机的观视角度,使机械摇臂与航拍载人飞行器变得过时,并再现了“谷歌地球”的街景视图和镜像世界。未来的无人机会借助人工智能的加持逆转为飞行机器人,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3]
麦克卢汉曾指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4]这正是他“媒介即讯息”的本意所在。较之地面拍摄,航拍无人机引入了新的“高度”(俯拍的优势)和“广度”(全景的视野);较之传统载人飞行器与机械摇臂,“无人”+“平价”的杂交优势极大拓展了无人机的运用场景。这些新尺度带来新的内容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无人机新闻影像)本身,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和局部。
近几年,新华社每年都发布“无人机年度照片”。从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照片来看,50张图片覆盖了多个社会生活领域。[5]具体包括:自然生态与物候(黄河结冰封河、青海湖开湖景观);人与自然(新疆冰壁攀登)、基础建设成就(福清核电机组、青海光伏发电、贵州中国天眼、天府国际机场、四川白鹤滩水电站);日常工作与民生(春运待检动车、雄安考古发掘、柳州山体复绿施工);体育运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黑龙江健身者舞彩带龙);突发性灾难事件(墨西哥城轻轨桥梁坍塌、科威特轮胎存放场火灾、河南卫辉洪水救援、贵州六盘水客船侧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安徽小学操场核酸采样、曼谷出租车车顶“菜园”),等等。这些图片以新奇的视角、精巧的构图创制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带给观者对自然与社会的新观察、新思考。其中不乏以往鲜为人知的场景,如以低空视角拍摄的云南野象群在野外躺睡的画面。还有全景照片、拼接照片等技术的运用,显示出无人机技术在新闻业中的持续更新。这组年度照片无疑是当下无人机新闻应用的一个浓缩。事实上,国际范围内也是如此,从荷赛到世界无人机摄影奖(Drone Photo Awards),无人机新闻影像都表现出越来越宽的“应用尺度”。
无人机某一特定维度的尺度突破也会带来新的信息。穿越机就是近两年的一个典型实例。与普通无人机相比,穿越机的新尺度在于其速度。与一般时速50-70公里的无人机相比,穿越机时速在120公里到230公里之间,最高时速可达260公里。加上体积小、操作灵活,穿越机可以轻松穿过各种限制空间,实现动作的极速变化,这些差异足使穿越机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觉机器”。
机器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震动,是因为其可以使人跳过自然(无论是身体自然还是地理自然)的局限,获得一种类似于超自然的力量。[6]在速度维度上,穿越机实现了又一次“超越自然”,且影像抓取的时间与空间(景别)的比例显然更趋向极端,对观看者带来的情感冲击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可能正是穿越机新闻视频“速度与激情”的秘密所在。强烈的临场感和冲击感,呼应了用户无休止的视觉欲望,成为社交扩散的内在驱动力。
新闻报道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技术的变化,迅速将穿越机运用到一系列重要的新闻主题中。如新华社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推出的《地标之变》,穿越机视角时而紧贴地标建筑的外墙,高速垂直上升、俯冲,用速度来“刻画”高度;时而低空掠过城市主干道,用速度来“连接”高度。各种极速翻飞、360°旋转动作,反复强调刺激、晕眩感,3分19秒的短视频给受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十分强烈的。南方日报的建党百年系列短片《百秒穿越百年南粤》,则用速度将“时间”和“空间”要素联结起来。穿越机飞速穿梭,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志性地点,在快节奏的时空交错中形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
这些穿越机新闻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意将穿越机的技术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联结。如新华社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拍摄的《白鹤起舞》,用穿越机模拟遨游天际的白鹤的视角,营造出“白鹤振翅,遨游九天”的开阔意象。《地标之变》用“传承”作为故事的主框架,将两代建设者的讲述和穿越机的视角关联到一起。《百秒穿越百年南粤》中,肇庆阅江楼、佛山祖庙、揭阳学宫等传统文化建筑与红色地标、新建筑新工程交替出现,加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这显示了新媒介运用的文化偏向性。
从穿越机这个个案出发,我们不难推测,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当能开拓出更多维的新尺度,给个体和社会带来更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延伸。可以断言,无人机新闻已经成为一种稳定、重要的新闻形态;在视频化、社交化、智能化的传播背景下,无人机新闻已经超越了单一的航拍照片阶段,发展成为无人机融合新闻,其未来发展仍有极其广阔的空间。
二、暨南大学无人机新闻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约十年前,当美国少数大学的新闻院系开始开设无人机新闻课程时,“无人机在新闻业中是否重要”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今天,对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来说,无人机新闻应当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领域,“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开展无人机新闻教学,培养全媒化、复合型的无人机新闻人才,需要高校教学者和传媒从业者的共同思考。
当前,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已经将无人机新闻纳入日常教学,积极进行各种探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在其中之列。
一是无人机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与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是采用虚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通过人机交互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验方式。现实中的无人机新闻实验教学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除了所需器材比较昂贵、数量有限、缺少实飞空域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严重的局限就是报道场景无法复制。以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为例,该类事件突发性强、舆论关注度高,给社会公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无人机在这类报道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由于高危场景无法复制,采用传统手段开展此类实验基本不可能。有鉴于此,暨南大学无人机新闻项目团队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完成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无人机融合报道的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采用Unity 3d引擎开发模拟环境,营造了一个危险品化工厂区爆炸火灾的虚拟空间。该空间综合参考1993年深圳清水河爆炸、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2019年响水特大爆炸事故等典型危化品爆炸事件中的空间特征,高度仿真事故现场受损程度、火灾爆炸发生发展过程、受损区域分布、环境污染情况等。
实验中的无人机以大疆MAVIC2机型为原型,仿真其飞行器、遥控器、手机APP操作、航拍等所有相关部分的外观、结构、功能和操作界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操控虚拟无人机,完成安装、起飞、飞行、回收、更换电池等技术操作,在高度紧张的虚拟时空中进行短视频、照片、全景图、延时摄影等不同形式的拍摄,并确定垂直拍摄高度、新闻拍摄点选择、延时摄影间隔时间等参数。
实验开发前期,我们向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进行了多次访谈调研。一是与实验主题相关的媒体从业者,包括深圳晚报副总编辑赵青、深圳商报总编辑丁时照、南方报业记者张志韬、张由琼、陈伟斌、陈冲等。二是消防专业人员,我们先后走访了广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与广东省消防总队。三是无人机行业(深圳大疆创新公司)。实验内容中的多个知识点和技能总结均来自这些一线从业人员。这些都是行业中真实发生的东西,相当于让真正掌握一线经验的人来教授学生,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和他们未来进入传媒行业之后需要用到的东西,几乎在同一标准之下。媒体记者讲述的很多细节和场面,均被编写入实验的故事脚本中。
本实验意图涵括验证性和探索性两个不同层面。实验的知识点涉及化工危险品爆炸、火灾进程、无人机操控、新闻航空摄影、融合新闻报道等数个方面。其中一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需要学生按标准、精确的方式完成操作,得到验证性的结果。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容,如垂直扣摄的高度与影像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有新闻价值的场景选取等,并没有确切唯一的“标准”答案。本实验设计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选项,探索不同的报道结果。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我们与软件公司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反馈机制,多次进行打磨修改,以使各知识点能够被呈现为视觉化的表达,贯穿在互动操作的各个步骤之中。在实验任务方面,我们尝试将任务驱动与游戏化机制配合起来,在UI设计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开发完成后,我们申请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实验在《多媒体新闻制作》、《移动新媒体实务》等课程中进行了应用,一年多来已有600余名本科生完成实验。从学生反馈来看,虚拟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摆脱时间、场地、实验设备的束缚,完成特定高危场景下无人机报道的操作训练和理念培养。同时,实验效果所见即所得,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无人机新闻教学事半功倍。
二是开设“无人机融合新闻专硕工作坊”。2021年上半年,我们在专业硕士课程中开设了这一工作坊,旨在增加专业硕士对无人机报道的了解,培养硕士生一定的操作能力,为未来深入这一领域打下基础。
工作坊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无人机新闻概览;业界讲座;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无人机作品个案研讨。这次教学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所得及体会:(1)工作坊初步纳入了教学、传媒业界、无人机相关企业三方力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无人机新闻的业界前沿。(2)利用模拟器进行初级的无人机飞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减少炸机产生的经济损耗。(3)研究生兼具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无人机新闻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4)实飞空域和安全问题仍然是限制无人机新闻实地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无人机新闻协同创新的教学构想
无人机融合新闻生产包括策划、采写、航拍、剪辑制作、互动设计、产品运营等诸多环节。这对无人机报道者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大量新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
一是无人机新闻的叙事问题。作为新媒介的无人机带来了新信息,但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需要被传播的信息,也不等于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一定能被有效地叙说。生产者的叙事能力仍然至关重要。无论是静态的无人机照片、动态的突发新闻视频,还是成系列的无人机纪录专题,创新报道都需要考虑叙事的框架、角度、节奏、不同媒介的融合,等等。如果忽略叙事,仅仅追求新技术的比拼,无人机新闻影像可能就此掉入无休止的对视觉刺激的追求之中。何况叙事的背后还隐藏着价值观问题,关注世界发展、讲求人文关怀始终应该是用无人机影像“讲故事”的前提。
二是无人机影像的用户接受与互动问题。视觉过程必须依赖人的生理器官(眼睛),它通过启动观众的目光而产生。无人机的高度、穿越机的速度,会不会因挑战眼球的运动限度,给观众带来生理心理的不适?无人机新闻生产者是否应该自觉地约束对视觉机器的“贪婪”,放弃“越快越好”“越高越好”“看得越多、越清楚越好”的执念?在“互动”已成为新媒体基础逻辑的今天,无人机新闻能以何种方式互动?类似问题都有待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和研究。
三是相关的法规和伦理问题。安全监管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但影响无人机安全的因素多且复杂,加上飞手水平参差,因此仍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重视。如有研究者提出,通常被归为航模类的穿越机,速度极快且稳定性较低,安全隐患大大高于普通民用无人机,就更急需明确其性质并加以监管。[7]在权利边界方面,低空飞行和近距离拍摄可能带来侵犯隐私、破坏自然生态、泄露行业机密、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等问题,如何确定道德边界、伦理标准,以及未来人工智能条件下无人机影像可能给“综合知觉市场”[8]带来的影响问题,均需要给予更进一步研讨。
面对这些问题,媒体、高校、企业势必需要紧密合作,求取无人机新闻的协同创新。应当承认,与无人机新闻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无人机新闻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无人机融合新闻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在教学中还未得到全面观照和呼应。如果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思路,设置一个“无人机新闻实验”的独立课程,以有限的实验教学人员配备,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解决前述一系列的创新难题。这使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变得困难,也不利于“以科研带动实务创新”的社会服务目标。
要解决这一矛盾,学界已提出“跨课程的创新实验平台”的构想。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各类典型报道项目为载体,将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引入无人机新闻教学领域,促成无人机新闻生产者、高校教学科研力量、无人机相关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共同创新,效果值得期待。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58-64.
[2]李澈、刘亦凡.“新文科”来了,文科实验室怎么建[N].中国教育报,2020-09-02:04.
[3]黄骏、徐皞亮.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进化溯源: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思考[J].文化与传播,2019(5):21-28.
[4]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9.
[5]新华网.2021年新华社年度照片·无人机[EB/OL].http://m.news.cn/2022-01/06/c_1128238100.htm
[6]汪民安.机器与速度:隋建国的“大提速”[A].黄宗贤、鲁明军编.视觉研究与思想史叙事(下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08-312.
[7]曾浩.航拍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及管控建议[J].中国传媒科技,2021(2):103-104.
[8]保罗•维利里奥(张新木、魏舒译).视觉机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刊发于《南方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