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开始,坠毁东航客机情况牵动人心。
3月22日晚,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在广西梧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东航客机坠毁事件的相关调查进展,并回答社会各界所关切的相关问题。
民航局相关人员通报,东航MU5735航班于3月21日13时16分从昆明起飞, 14时17分保持巡航高度8900米进入广州管制区。14:20管制员发现飞机高度急剧下降,随即多次呼叫机组,但未收到任何回复,14:23飞机雷达信号消失,后经核实,飞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境内坠毁。
截至22日凌晨,搜救工作尚未发现幸存人员,公安部门已对现场进行了封锁管控。
机上共有旅客123名(无外籍旅客),机组人员9名(飞行员3名,乘务员5名,安全员1名)。截至目前,未发现机上幸存人员。事发飞机为2015年6月22日引进,截至事故发生时共飞行8986架次,总计18239小时。
事故发生后
各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展开救援
在坠机搜救核心区域
救援人员发现了飞机残骸
及失联人员的随身物品
这些物品中,有一张残缺不全的纸张
上面写着一段关于“平安扣”的描述:
“平安扣中平安两字寓意明确
象征岁岁平平安安……”
这张纸条
让全网破防
目前,失事航班的搜集
和事故调查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
随着相关消息的进一步披露
不少网友都表达出了悲痛的情绪
这份情绪该如何安抚?
心理救援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媒体及公众在当下关于坠机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要格外注重给予当事者及其亲属应有的尊重,“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
马弘表示,现在全社会都应当做好对机上人员家属的支持保障工作,不仅要做好生活上的保障,防疫工作,还应该及时派遣经验丰富的心理卫生人员,陪伴机上人员家属,做好心理干预。
马弘还提出,空乘人员这一群体也特别需要关注。“他们选择这个职业时会了解职业风险,但肯定更了解飞机的安全性,在发生事故后,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调整情绪,我们更应该相信他们能够正常工作。”
面对空难,该如何抚平内心的悲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全球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比如发生意外、亲人的离世等,这其中也包括像空难等突发公共事件。
陆林说,普通人创伤后会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有一部分人比较敏感,看到飞机直线坠落、家属痛哭等画面也会害怕、紧张,陆林建议这些人群应该尽量避免去看这些画面,减少刺激的暴露。
此外,陆林还建议,身处消极情绪的人也要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方式,特别是遇难者的家属,如果晚上睡不着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安眠药物,把痛苦的阶段度过去。如果心里的不舒服无法排解,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
不同的人心理耐受能力不一样,有些人经过创伤的事情后恢复很快,有的人可能恢复很慢,甚至产生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陆林说,全人群中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约为8%~10%,这种精神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长期处在创伤造成的痛苦里无法自拔,经常会做噩梦,梦到相关的事情,有时还会自责,把事发原因怪罪到自己身上。创伤后产生的悲痛情绪,一般人最多持续半年,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被这种情绪困扰两年、三年,甚至更久。这些患者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求助。
此外,乘坐飞机出行对现代人来说
已是越来越平常的选择
面对空难
这些正确的自救措施必须要知道
▼▼▼
空难有个“黑色10分钟”及“黄金90秒”
“黑色10分钟”是指绝大多数空难都发生在飞机起飞阶段的三分钟,与着陆阶段的七分钟。
但事故一旦发生,留给机上旅客的逃生时间并没有七分钟、三分钟这么长。业内人士认为,失事后一分半钟内是逃生的黄金时间,也就是所谓的“黄金90秒”。
飞机失事前,一般会有这些预兆:
机身颠簸;
飞机急剧下降;
舱内出现烟雾;
舱外出现黑烟;
发动机关闭,一直伴随着的飞机轰鸣声消失;
在高空飞行时一声巨响,舱内尘土飞扬,机身破裂舱内突然减压等。
这些细节和逃生动作或许能够保护你
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出现飞机坠地时产生巨大冲击力、飞机燃烧甚至产生有毒烟雾等致命情况,这些细节和逃生动作,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你:
1、系紧安全带,迫降时采取防冲击姿势
在发生坠机前,按照乘务员的指示采取防冲击姿势:小腿尽量向后收,超过膝盖垂线以内;头部向前倾,尽量贴近膝盖,并在飞机着陆之前一直保持这个姿势。
此外,当飞机坠落时,腰间紧系的安全带能抵挡很大一部分冲击力,所以乘机时要系紧安全带,而不只是系上。
2、熟练掌握解开安全带的方法
飞机安全带不同于汽车安全带,提前了解安全带操作非常重要。如果机组已经发生了迫降预警,首先要做的是,确认安全带是否扣好系紧。等到飞机着陆或者停稳后,顺利地解开安全带也颇为关键。
3、选择离逃生口近的座位
幸存者在逃生时要走的平均距离约为7排座位,所以,可以选择在这个范围内就座。同时还要数一下距离最近的两个逃生口有多少排座位,以便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出口,因为距离你最近的逃生口不一定可用。同时最好靠近通道。
4、舱内着火要爬向“上风口”
当飞机坠落,机舱内充满刺激性烟雾时,应立即以爬行姿势向“上风口”移动,这样的位置一般是出口,而且要尽量在200秒内逃出机舱。
5、采取正确的跳滑梯姿势
飞机落地后要采取正确的姿势从滑梯撤离:双臂平举,轻握拳头,或双手交叉抱臂,从舱内跳出落在梯内时手臂的位置不变,双腿及后脚跟紧贴梯面,收腹弯腰直到滑到梯底。
飞机发生意外时,往往伴随浓烟失火甚至爆炸。因此,逃离飞机后,旅客应该判断当时的风势,尽可能顺风跑远离飞机,确保最大的安全。
安全乘机还有这些要注意
(上下滑动查看↓)
搜救人员到达现场的速度
直接影响伤员存活几率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前任主委、同济大学灾难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刘中民介绍,空难损伤主要表现为4个特点:
坠落伤。跟一般的交通伤和普通创伤相比,空难受损器官较多,往往很快就会导致伤员的现场死亡。
烧伤。飞机坠落以后往往会解体,而且有可能发生爆炸,导致伤员烧伤。
救援更困难。飞机有时会坠落到没有人烟的山里,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会很长,降低伤员存活几率。尤其是在天气偏冷的时候,低温可能会造成伤员迅速死亡。
溺水。假如飞机落到水里了,伤员还面临溺水问题。溺水和水温过低导致的失温,都可能加速伤员死亡。
总的来说,飞机坠毁导致的损伤,比一般创伤或交通伤严重得多。所以空难以后,最重要的是搜救队员怎么迅速到达现场,这直接影响了伤员的存活几率。
刘中民表示,空难救援往往现场就要展开急救,不仅需要随行医务人员具备急救能力,而且还要携带足够的救援装备,包括氧气、呼吸机、止血设备等。
空难应急救援医疗团队一般需要至少2个外科医生、1位麻醉师和3-4位护士,组成一个急救小组。通常一个急救小组只能承担1-2个伤员的救治。再根据对伤员人数的预判,派出若干个急救组救援。
事故无情人有情
我们和乘客家属一样
祈祷着一个回应
期盼着一个奇迹
怀着良善之心,保持理性关注
不添乱、不传谣
是对救援最大的支持!
编辑 | 尹蓁 责编 | 张秀丽
综合来源 |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健康界、国家应急广播网、健康时报等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持续关注,愿有奇迹出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