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4日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东莞全市医护人员迅速行动,火速进入疫情防控状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闻令而动,星夜集结,先后派出多批医护人员驰援大朗开展核酸采样工作,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筑起生命的“安全线”。
3月22日,在大朗、常平共坚守奋战了26天,共参与完成18轮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的市中医院核酸采样支援队有序撤离。东莞市中医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医院领导班子到隔离酒店欢迎并慰问队员,对前往支援的第一批56名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欢迎全体队员平安回家。
疫情发生后,这群白衣战士主动请战,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大朗抗击疫情,为东莞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周肖琼: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竭力抗疫情
周肖琼是一名党员,曾多次踊跃前往虎门、石碣、中山、珠海、大朗等地开展核酸采样工作。2月24日,大朗镇再次突发疫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朗人,她又一次身执白甲逆行出征,只是这一次,目的地是自己的家乡。
“明明家就在眼前,却不能回家。儿子的学习得全靠自觉,老人小孩的生活都靠老公照顾。”周肖琼说,起初,家人并不是很理解我,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护人员,又是大朗人,家乡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应该为家乡的抗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市中医院第一批支援大朗的56名医务人员之一,周肖琼主要负责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她所参与的采样点曾筛查出阳性案例,其中一例就是她负责采样的。“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阳性患者,很庆幸自身防护做的到位,也很感谢同事的相互帮助与支持。”
期间,支援队需要另外征集10名医务人员负责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采集核酸,周肖琼知道这是一份又累、又苦的差事,仍然积极报名,坚决对领队说,“我不怕累,我有经验,我可以去。”
就这样,周肖琼成为10名上门采样队队员之一,穿上防护服,身上挂着采样所需的物品,穿街走巷。为了采集1个样本爬上几层楼是常有的事,每天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但她引以为豪,这是她的抗疫“战绩”。
朱早兰:保障“粮草”,关爱心灵,守护医疗队
“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出征大朗开展核酸采样工作了,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和大朗产生缘分。”朱早兰说,作为市中医院特殊片区、大科护士长,市中医院第八党支部宣传委员,朱早兰负责医院中心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的护理管理工作,对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核酸采样等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
随着东莞市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市中医院第一批支援大朗的56名医护人员集结完毕。凭借着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朱早兰在此次支援队伍中作为协调员出发,这也是她多次作为协调员工作中的一次。
从接到任务后的前期物资准备、抽调人员,到队伍集结出发,再到采样点的布置、合理规划,以及防疫人员的采样流程和清洁消杀,朱早兰都紧盯细节,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流程。工作虽然庞杂,但基于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在她的统筹安排下,使得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协调流畅、运行有序。
“这个社区是我们的负责区域,我们更要注重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有效沟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暖心的服务。”在朱早兰的带领下,采样团队根据社区老人、小孩多的情况,与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开通专用的“爱心通道”,优先为老人、小孩及身体不方便人士进行采样,显著减少了特殊人群的等候时间,获得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队员在前方奋战,除了保障抗疫物资供应充足,更重要的是要保障队员有充沛的体力和精神。朱早兰带领的采样团队有11人,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几个队员家里的孩子都很小,时间长、任务重的连续作战,容易出现情绪低谷。
为激励团队、凝聚人心共克困难,她从小事入手,用心关爱每一位队员。身体不舒服的队员马上暂停采样,自己或者安排其他人手接替,让队员安排好好休息;队员的孩子生病了,及时慰问协调;天气高温炎热,迅速安排买冰块降温;吃饭时主动和队员聊家常,营造开心的氛围……在这里,她是大家的知心姐姐,更是事事亲力亲为,奋勇争先的协调员。
王少豪:女儿生日当晚赴一线,尽己所能帮群众解忧
2月24日,恰好是市中医院支援大朗核酸采样队员王少豪女儿的3岁生日,当晚刚切过生日蛋糕,他就收到了医院的紧急集合通知,迅速行动起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抗疫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王少豪说,能够作为协调员和采样队员们一起赶赴抗疫一线,是医院对他的信任,能够为战胜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也是人生一段难得的经历和回忆。
之前,王少豪曾多次赴深圳、南城、虎门、塘厦等地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以及参与大朗“12·13”抗疫的经验,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出发前及时与当地社区进行了沟通对接,了解现场采样点的设置情况及采样数量,并对医院组织的采样人员进行相应的分组安排,合理调度后勤物资,尽最大努力保障了核酸采样工作的有序开展。
虽然作为联络员的工作繁多且劳累,但王少豪却觉得“累”得很有意义。在坚守大朗的23天里,他每天都要与医院沟通协调,配送队员的个人防护物资、洗手衣、个人生活用品及应急药物等,还要经常与各组长、队员沟通,了解队员们是否存在身体不适、家庭是否有需要协调解决的困难、个人情绪状况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支援期间,王少豪收到一条指挥部医疗救治组转来的消息:“一名患者因疫情防控原因,不能按期前往我院就诊,治疗的药物比较特殊,急需协调解决。”
收到消息的王少豪第一时间联系患者的主管医师沟通情况,并积极协调运送药物进入大朗封控区,次日一早,已经将药品转交到患者家属手中,用行动践行了守护群众健康的诺言,解决了患者的燃眉之急,收到患者及家属的连番感谢。
陈超:上门核酸采样,确保应检尽检
陈超是市中医院第一批支援大朗的56名医务人员里,年纪相对较大的老大哥。在他眼中,年轻的队员他都要尽力照顾,为此,他把许多苦活、累活揽在身上,经常值守最后一班,经常熬夜到凌晨。
对于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出门排队做核酸检测并非易事。社区与前来支援的市中医院医护团队协调,希望为社区内多位高龄、独居、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核酸检测服务。
“疫情虽然严峻,但也不妨碍我们把事儿办得暖人心、有温度。”明知上门采样点分散,路途遥远、费时费力,但陈超义不容辞地报名,并成为此次市中医院10名上门开展核酸采样的医务人员之一。
行动不便的居民大都分散在不同的社区,而封控区内又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因此,采样人员只能顶着烈日徒步走街串巷、爬楼入户采集核酸,往往一趟下来,整个防护服都会被汗水完全浸湿。“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只为更快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
“老人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很重,且大多存在基础病,采样配合度不高,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陈超说,疫情无情人有情,上门采样既是确保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也是给老人们送去社区关爱,解决区域内居民的担心和忧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