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因为王维的这首《相思》,提起红豆,人们总会想到“相思”。而在广东,因为粤剧曾被周恩来总理美誉为“南国红豆”,所以人们也会联想到粤剧。
粤剧形成于珠三角地区,流行于两广、港澳和世界各地广府华人华侨聚居之地,已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地方剧种。
顺德自古以来粤剧曲艺之风盛行,素有“万家灯火万家弦”之称,涌现了大批粤剧名伶、名编剧、名乐师。说起顺德籍的粤剧名伶,就不得不提到一代粤剧泰斗——马师曾。
马师曾
马师曾的粤剧人生
马师曾的粤剧人生绚烂多彩。
在唱腔艺术方面,他创造出略显沙哑但又具有跌宕起伏之妙的“乞儿喉”和“马腔”,并不断改进,开创了近代粤剧五大流派之一的“马派”;
在表演艺术方面,他能活用并发展表演程式,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
在剧目创作方面,他编写的剧目内容题材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文学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广受欢迎;
在艺术革新方面,他推动了粤剧在表演、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改革。
正是由于在粤剧上的杰出成就,他被誉为“粤剧泰斗”“一代伶王”等。
爱国爱党的马师曾
马师曾是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爱国表演艺术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通过捐出工薪、编演蕴含救亡图存思想的剧目、组织抗战粤剧团等方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56年,从香港回归祖国的马师曾被任命为广东粤剧团团长,在赴北京汇报演出《搜书院》后,得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赞扬。
马师曾在《搜书院》中的扮相
搜书院剧照
同年,马师曾还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等。其艺术热情和政治热情高涨,不仅艺术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粤剧成为人民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的时候,我的艺术创造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马师曾生长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岁月,对真正能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全心全意为中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衷心拥护,也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1959年发表的《粤剧今昔谈》一诗中,他写下了“感党爱惜逾父母,艳阳天里沐春风”、“人人感谢共产党,社会主义建奇功”等句,集中表达了他对党的感激和爱戴。
马师曾
马师曾生于1900年4月2日,不久之后便是他的122周年诞辰。顺德区博物馆在三层设有粤剧曲艺展厅,详细介绍了粤剧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英才。在红豆生发的季节,不妨来到顺德区博物馆参观,感受“南国红豆”的魅力,缅怀那位逝去但不朽的粤剧英才。
顺德区博物馆粤剧曲艺展厅(顺德籍名伶名家展示)
参考资料:
1.谢彬筹.顺德粤剧[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8-185
2.莫汝城.回到新中国的马师曾(下)[J].广东艺术,1998,04期:43-45
3.莫汝城.学习马院长,坚持粤剧革新的社会主义方向[J].粤剧研究,1990,02期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完
撰 稿 :刘威光
排 版 :张 扬
审 校 :张 颢
审 核 :董 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