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观点|“点线面”破解政治素质考察“泛化”

粤讲粤政
+订阅

  近年来,全国各级组织部门积极探索开展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形成了许多务实管用的经验,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干部的政治素质具有隐蔽性、潜在性特点,难以描述和量化,考准考实历来很不容易,有些地方在对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察中仍存在“泛化”现象,亟需加以优化完善。笔者认为,应从画好考察的“点、线、面”上下功夫,多维勾勒干部政治素质的“具象图”,切实考准考实干部的政治素质。

  找准“结合点”,解决考察标准“泛化”问题。围绕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不少地方制定了考察清单,但是这些指标没有量化标准,多为笼统的描述性指标。针对这一问题,要结合工作实际,找准考察结合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细化考核标准,让政治素质考核具体起来、鲜明起来、落得下来。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牢牢把握讲政治这一首要标准,紧紧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5个方面,根据不同层级和领域干部的特点,分层分类设置差异化指标,如针对党政领导班子,要重点看其是否是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等,针对领导班子成员,要重点看其是否不折不扣、创造性贯彻落实上级相关决策部署、善于攻坚克难、敢于斗争等;针对基层一线干部,要重点看其是否践行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等。要坚持正向与反向相结合,紧扣干部在日常及关键时刻的具体表现,细化考核内容,通过配套出台激励约束的正反两面清单,打出政策“组合拳”,动态对其进行考察、记录、评价,变政治标准抽象概念为“事件化”的指标,最大限度使之能够具体化、有界定、可评判。

  画好“时间线”,解决考察内容“泛化”问题。一些地方在开展政治素质考察时,错把其当成一般性业务考核,简单用常规的谈话、测评手段来评判,考察变得表面化、程序化。干部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对干部政治素质的考察识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仅看一时、看表面,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抓在日常、做到经常。既要看时间的“纵向”,将政治素质考察嵌入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全过程,结合任前考察、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通过定期开展部门联审、个别谈话、实地走访、听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民主测评等,全面了解掌握干部在各时间节点的表现,收集掌握干部在政治巡视巡察、党内政治生活、信访舆情、带头作用发挥等方面信息,建立干部政治素质动态档案,对干部政治素质进行常态化综合性分析研判。也要看时间的“横轴”,将对干部的政治素质考察延伸至“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通过下沉至干部所生活的街道社区,访一访亲人家属,了解干部家庭融洽、孝老爱亲、厉行节俭等家庭美德方面的情况;问一问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配合社区工作等社会公德方面的情况;聊一聊熟人朋友,了解干部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待人接物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情况,多方印证干部的政治忠诚和政治定力,切实将“政治画像”画准画实。

  拓宽“运用面”。解决考察结果“泛化”问题。有的地方将对干部的考察看做“走过场”,考察后在干部档案中用“政治素质较好”或“表现较好”这种一般笼统性语言进行评价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导致考用“两张皮”。“考”是手段,“用”才是目的。要充分发挥政治素质考察的“风向标”作用,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评优评先的各个方面。要牢固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实干家”“老实人”“奋斗者”选出来用起来,把“墙头草”“糊涂人”“躺平派”辨出来清出去;要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考察期间发现的问题细致梳理、总结分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党校培训、外派跟班学习、选派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一线岗位经受历练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整不同干部的培养方案,做到“对症下药”;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奖惩并行,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进行约谈提醒,严肃处理、通报曝光反面教材,对政治品质好、政治能力强的干部及时进行表彰和选树宣传。多措并举,确保政治素质考察成果运用到位,以考察工作高质量激励干部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展现新作为。

  编辑:粤粤

  作者:韶关 肖安琪

  投稿邮箱:2094352952@qq.com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