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洋气十足,还走出了肇庆市首位西医,这里是.....

高要发布
+订阅

肇庆市高要区的古村落众多,

其内涵丰富、地方特色突出,

或雕梁画栋、或枯藤老树,

一处一景致,一景一故事,不可复制。

在这个温暖明媚的春天,

请跟随发布君踏上

“访古村 踏古道”之行,

去感受岁月沉淀之美。

莲塘镇 镇安村

▲莲塘镇镇安村航拍。陈彦成 摄

莲塘镇镇安村距高要城区约12公里,离莲塘镇人民政府只有10多米,是距离莲塘镇中心最近的村,莲江公路、莲罗公路成十字形穿过该村,地缘、区位、交通优势较好。镇安村人口近2000人,村民姓张,由于毗邻莲塘镇中心区,大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主要是种植火龙果、养殖罗氏沼虾等。

据村史介绍,镇安村始祖张文莆于公元1295年,即元朝成宗年间,考中丁卯科进士后任肇庆府大朝宗回休致告就立籍择居莲塘镇。

▲莲塘镇镇安村。陈彦成 摄

走进村子,

一口大池塘映入眼帘。

池水清如明镜,

蓝天、白云倒映水中,

一座显眼的宗祠依水而建,

整个画面宛如

江南水乡般别致动人。

▲镇安村张氏宗祠。陈彦成 摄

在高要的广大农村,

宗祠普遍修建成传统中式建筑风格,

但镇安村却独树一帜,

张氏宗祠洋气而新潮,

走!

一起进去看看。

宗祠中门

典型的中式屏风

▲程晴 摄

宗祠的中门是一方

高6.8米、宽3.1米,

有着浓郁中式风格的屏风,

选用坤甸木材,

上面雕刻着“蝠鼠吊金钱”、

“梅兰菊竹”等常见的中式图案。

绕过这中门,

一股浓烈的西洋风扑面而来。

▲镇安村张氏宗祠内部。陈彦成 摄

宗祠内部的装修风格,

格外耀眼。

置身其中,

刹那间有一种

穿越到古欧洲的错觉。

据说,宗祠里的大木柱是从新加坡通过水路运过来的。

宗祠前的功名碑

这里的一涂一抹、一雕一刻,

都是镇安村村民独特的审美

在宗祠建筑上的投射。

为什么在古老的农村大地,

村民拥有如此“另类”的西洋审美呢?

▲张氏宗祠内的史料记载。程晴 摄

据村中一些老人家介绍,镇安村早在同治年间就出了科举人。在民国元年,张氏宗亲就已经人才辈出,部分村民越洋求学,远赴美国、日本等地留学或定居,期间把一些国外的建筑风格、艺术花式带了回来。聪慧的镇安村人不拘泥于常规,洋为中用,于是成就了张氏宗祠这一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镇安村村民 张伟财

我们村很早就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早在19世纪,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我们村进行传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村民对国外充满了好奇,继而选择越洋留学。所以我们村很早就接触到很多“来佬货”(意为舶来品)。

东方古韵与西洋风格

在这里交融碰撞,

形成了曼妙的景致。

而镇安村的特色古建筑

不止这一处!

↓↓↓

▲西成里门楼。程晴 摄

因为向西而建,所以名为“西成里”。西成里建于1915年,至今已经有107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幢楼高二层、青砖结构的中式门楼,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但屋檐下、窗檐头的雕塑依然清晰灵动。

▲西成里上落楼梯。程晴 摄

走进门楼,拾级而上,

光线透过破旧的小木窗,

洒进空荡荡的房间里,

这里曾是乡亲们借宿之处。

▲西成里阁楼,当年寄宿者分男女房间暂住。程晴 摄

在那个贫瘠的年代,

一些农户儿女逐渐长大、成家,

但由于家中局促狭小,

男性长辈因礼俗而暂时寄居于此。

镇安村村民 张天赐:“在以前,一些家庭到了儿子成家的时候,往往家里住不下,通常是家翁卷一张席子、抱一床被子,就暂居在这里了。那个年代,很团结、不分彼此,同一条村基本就是一家人,谁家来了亲戚也可以住在这里,会男女分开住。

走在村落里,处处古韵飘香。

青砖石瓦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

每一处古迹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镇安村,

让人注目的不止是古建筑,

还有引以为傲的乡贤故事。

在镇安村学有所成的乡贤中,走出了一位受人景仰的肇庆市首席西医,名叫张允文。张允文在攻读西医期间,与国父孙中山同窗,他们食同桌、游同行,感情甚笃。张允文的故居就在村子里,他的长孙张适欣向记者讲述了张允文当年执业行医、施医赠药广受称颂的事迹。

▲张允文照片

张允文(1864~1940年),高要县莲塘镇镇安村人。张允文18岁由教会保送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区学校学习西医。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允文毕业后返肇庆巡捕巷设【存济医局】,他既当医生又是药剂员,为肇庆地区第一个西医师,高要县人民医院(前身)的筹备办主任。

1996年版《高要县志》人物篇中对张允文有以上的记载。多年来,不少媒体也曾对张允文进行过报道。作为孙辈的张适欣,对爷爷的事迹更是了如指掌,并把资料整理成册,以防史料丢失以及供后人缅怀。

张允文长孙张适欣:“1912年,山东济南发生瘟疫,张允文应聘驰援,与当地人一起奋力扑灭疫情,3个月后才回到肇庆。当时,济南市还赠与了张允文“医达齐鲁”的匾额。1915年,高要(现在的肇庆市端州区)发生水灾,多处决堤,灾情严峻。张允文自费雇一小船亲赴(现在肇庆的)景福围灾区,一连几昼夜为灾民施医赠药。以上的事迹,轰动全城,传为佳话。”

▲张允文的史料记载以及当年使用的物件。程晴 摄

张适欣一边展示史料,一边侃侃而谈。他说,张允文与孙中山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是“吾人应有民族气节和高贵道德品质”,希望学医救国。1890年,他们顺利毕业,孙中山决心弃医从政,张允文则回乡行医,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孙中山当年游泳的鼎湖山飞水潭

1923年7月的一个夏日,两位同窗挚友终于在阔别30多年后重遇了。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偕夫人在游览完肇庆鼎湖山后,专程前往张允文行医的“存济西药房”,与之叙旧。那一别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面了。

▲1890年张允文毕业后回肇,在肇庆市巡捕巷口东侧(现城中26号)创设【存济医局】。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镇安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愈发靓丽。因为村子位于莲塘镇中心区,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城乡一体化格局明显,一些早年迁出城市的乡亲们也纷纷“回流”,张适欣就是其中一位。他把故居重新翻建,还设置了展示家族史记的微型“博物馆”,闲暇时光或“舞文弄墨”或观花赏鱼,当然少不了为村中的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佛山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莲塘镇镇安村第一书记 林群:“在持续搞好村庄环境卫生的基础上,我们要把祖辈留下来的古迹修旧如旧,传承好历史文化,并积极利用起来,连同周边其他自然村的特色古建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镇安村民居。程晴 摄

登上村中的制高点,

近看,低矮的民居尽收眼底,

层层叠叠的瓦片仿如一卷翻开的古籍,

等待着人们寻访、探究....

远看,是城区崭新的楼宇与青山绿水,

新与旧、古与今,

新农村建设的壮美画卷

正徐徐铺开!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程晴 彦成 正谦 若琳

编辑:程  晴

二审:区颖

三审:王雄伟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