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活动
持续开展了二十多年
伴随了许多70后、80后
以及越来越多90后一线教师成长
这个活动
鼓励更多教师变身“技术达人”
成为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
重要探索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它的名字叫
广东教师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
2021年广东教师教育信息化交流活动将“转变‘教和学’的方式”作为首要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减负增效等要求,设置了央馆项目(微课、课件、学习空间案例、教学案例)、省级项目(数字教材课例与线上培训课程、创新实践共同体案例、科创类项目式学习课程)2大类8个项目,鼓励中小学教师将课堂教学和时代育人目标、生活情景与技术优势密切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各地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共收到各地市教育局推荐的作品2108件,评选出获奖作品654件,其中一等奖108件、二等奖209件、三等奖337件,优秀组织单位7个,并从中推选50件作品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45件作品获奖。
这些获奖作品都是教师
在日常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中
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
产出的优秀成果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看部分精彩案例
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社会担当
广州市南国学校教师团队设计了《基于UMU的“广州红色故事”项目式学习案例》,结合党史学习热点,采用课堂渗透红色教育与课外参观采访红色基地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式学习并举的手段,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实施“主动”“灵动”“能动”“互动”“的”“四动”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广州红色基地研学等系列探究活动,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党史知识学习、红色诗文朗诵会、“家国情怀”专题读写、广州红色基地研学等学习活动,组织实施评价量表,及时反馈和展示推广学习成果,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
中山市西区烟洲小学教师团队从班级垃圾桶和学校垃圾房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垃圾分类不便、垃圾房垃圾堆放混乱等问题出发,结合当前全球面临的“垃圾围城”问题,设计开发了数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综合的STEM教学案例《破“垃圾围城”,育环保小达人》。
课程设计为六大部分:一是从“垃圾围城”的全球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兴趣;二是发现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三是探究特定情境下垃圾分类的方法;四是根据分类结果收集和分析数据;五是依据数据进行垃圾桶改造和垃圾房的设计;六是以“产品模型发布会”的形式分享探究成果和参与活动体会。
学生工程设计与制作
学生评价与成果展示
该教学案例实施鼓励学生“发现一个问题”“走访一次社区”“开展一次调查”“分析一组数据”,采用拼图分组、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给校长写建议信”“给同学写倡议书”“制作宣传海报”等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
学生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宣传垃圾分类
创新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在佛山市,有这样一批“教育技术达人”玩转微课,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拓宽知识,提高学生课内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龙津小学的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及知识经验,创新利用动画(focusky)的新形式,使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可视化、碎片化、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该案例从学生主体出发,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了一种高参与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能力,微课中运用了清新明亮的图案吸引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同时,微课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来触动学生,利用“空间对话”增强师生互动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有效地减轻了学习者的认知成本与学习负担,构建基于数字化资源模式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高效微课。
聚焦身边生活 搭建立体课堂
老师们的案例关注时事热点、聚焦身边生活,为学生搭建出立体全面、生动有趣的课堂框架。
珠海市香洲区第五小学教师团队制作微课《Unit 8 Sports(东京奥运会上的英语表达)》,以新闻直播间为主线,设置了“观看比赛”“采访运动员”“节目表演”“直播间有奖竞答”等环节,利用自制动画、图像、声音等信息手段创设东京奥运会新闻直播间的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英语知识,同时汲取榜样力量,感受奥运精神,培养增强体质的意识,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效祖国之心。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城区小学教师团队把《美术》(湘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的建筑》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融合,设计出教材与生活紧密联通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准备中,三位教师不仅上网搜索大量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知识,而且实地考察了佛山市的古建筑,获取了大量古建筑资料,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生活化,大大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贴近性,培养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联通感。
为顺应国家“双减”要求,减负增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教师团队在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上,统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与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好用的小撬棒》两个学习文本,设计了《小学段跨学科融合课:探秘金字塔》。
语文-科学融合设计图
该案例贯穿翻转课堂、问题解决和主题探究相结合的理念,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问题“金字塔的神秘之处在哪里”和“金字塔建造方法可能是什么”创设学习和探究情境,让学生在50分钟内通过“文本阅读、问题研讨、质疑分析、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分享交流”等七个教学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完成对非连续性文本和杠杆原理两个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分享数据、理清思路,阅读教材、体会写法。
教学设计及核心素养培养流程
技术赋能多情景教学 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东西部教育协作中,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第四中学签订了“结对子”协议书。针对当地师生智慧课堂教学经验不足 、学生平时听说训练机会少等难题,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团队借助了智慧教育的力量,联系爱心企业捐赠217万智慧学习资源,派送直播团队远赴瓮安支援直播活动,提前培训学生使用平台,并用大数据设计听说课型精准教学课例,邀请专家围绕“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大资源”开展研修活动。
团队通过跨区教研,解决了教材、起点不同的教学难题,并借助智能教学和直播平台,同课异构,安排专家全程指导和跨区域教研部门协助,通过平台获得听说训练、模仿朗读、回答提问、展示作品、作业批改等即时智能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分层推进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活学活用。
共同体“双核四维”网络研修模式图
此外,团队还为瓮安县第四中学组建校本教研团队,梳理跨区域研修脉络,打造优质典型课例以及网络研修典型案例,探索形成了“双核:学·教”的数据驱动式英语智慧课堂深度教学模式,实现技术赋能下的跨域精准帮扶。
在常态化课堂上,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赋能。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小学团队对六年级上册《Unit1 How tall are you》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决定从对话:认识恐龙入手,通过恐龙之间的高度、长度对比让学生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该教学案例尝试以English—Science课程进行授课,以“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利用学校的AR/VR室和Zspace平台设计VR任务,支持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探究性综合学习,实现增强情景的高效能学习。
在活动中
有的参与者是单枪匹马
有的参与者是群策群力
有的参与者是教坛新秀
有的参与者是教学能手
每一位参与者都曾遇到教学难题
又都在探索中逐步解决
从“小白”变成“能手”
技术不能代替教师
但懂技术的教师
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通过活动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积极进行
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探索
朝着成为信息化时代教学领跑者的目标
一路前行
来源 | 广东省教育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