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想和父母做的100件事

南方周末
+订阅

全文共5360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余生,请多指教》表述的不仅是林之校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和解的家庭故事,似乎更想通过个案引导观众对传统家庭关系进行思考。父亲突如其来的疾病显化和加速了和解的进程,但也正是这种曾经的“缺席”,让细腻自然的变化深入人心。

文|李沁也

编辑|悠米

在外独立打拼的赵新(化名)四年没回过老家,他和父亲之间的恩怨纠葛看起来十分“狗血”:父亲出轨,父母闹离婚,父亲下岗并被检查出左眼玻璃体积血,却坚持不动手术,直到几乎完全失去视力。

他这位“一辈子不求人”的父亲,在年后一次通话中无奈提出请求,“你来我单位宿舍接我回家吧,我彻底看不见了”。

为了等待核酸结果出来后乘火车回老家,赵新开了一间双床房。这一夜,父子俩各自躺在床上聊了许久,“我爸第一次当着我的面跟我说,‘儿子,爸爸很为你骄傲’。我终于明白周秉昆和他父亲和解时的感受”,赵新回忆那个晚上时还有些动容,“不知道怎么了,聊着聊着我就哭了。”

家庭关系、人生感悟,面对岁月蹉跎下的父亲,赵新第一次敞开了心扉。父子间多年的复杂关系让这条实现相互理解的小路历经波折,但这样的问题并非赵新独有。

随着电视剧《余生,请多指教》热播,对“亲子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自由”等话题的讨论热烈进行,一场描绘青年爱情与两代人相互和解的故事也正在徐徐展开……

1

遗憾:“未被兑现的承诺”

剧中的女主林之校(杨紫饰),作为即将大学毕业的音乐系学生,长期与身为教导主任的父亲林建国(夏志卿饰)之间保持着“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与赵新和父亲之间沉闷而压抑的冲突截然不同,林之校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显性而激烈。

在学校里,林建国是所有学生的教导主任,而在家里,他依旧延续着自己严肃的职业风格,摇身一变成为林之校的“专属教导主任”。说到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林之校就恨得牙痒痒:每次林之校迟到,林父都会罚她跑圈;林之校逃课被抓,学校要求她写检讨,林父直接加码让她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老爸和老师合为一体”,林之校诉苦道,而这也成为了林之校不再管林父叫爸爸,只称呼为林老师的原因。

当她发现父母双双爽约自己的春季汇报演出之后,林之校愤怒地出现在酒吧里,决定这次要反叛到底,“就没有他那样当爸爸的,林老师不能管我一辈子!”

争吵、叛逆、眼泪、选择……很多人都在林之校父女之间的矛盾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在这背后,是现代社会亲子关系和家庭矛盾常期引发的诸多争议。“大家长”与“小子女”,前者拼尽全力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后者铺展一条“最好的人生之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子女开始反击,用自己的方式“反叛与逃离”,让家庭关系蒙上了一层“围城”的迷雾。

“爸爸的爱,窒息的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亲。”这是林之校在父亲因其不愿意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称她为“社会渣滓”时,观众发送的弹幕。

去年从国外回来的孟一(化名),也有类似剧中这样强势的家长,并且常常对她说这样的话。

“我妈妈从来不关注我有什么进步,她只关心我是否超过了别人。”孟一在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时这样评价妈妈对她的态度,“这种关系让我总是非常沮丧,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且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她。”

严厉的父母,严苛的要求,被压制许久的弹簧在反弹时往往会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就像林之校未曾在演出现场看到父母时爆发的情绪一样,“这一次,势不两立,绝不和好。”

孟一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捕捉母亲情绪,认真剖析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在反馈着怎样的要求,说她喜欢听的话,拼尽全力与母亲心里“优秀、懂事、乖巧、贴心”的女儿拼图耦合。但事实上她的恐惧与日俱增,“当我听到她站在门口掏钥匙的那一瞬间,脑袋里的雷达立刻就启动预警了。”

在众多同学心里,孟一和妈妈是令人艳羡、关系融洽的“模范母女”。但只有孟一自己知道,“如果我不用尽全力做这些,她冷漠的眼光几乎要将我射穿。我想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严格遵循她的模式达成目标。”

“她原来还会用周末一起出去吃饭看电影作为给我的奖励,但后来‘成绩好’似乎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孟一回想起儿时母亲给她的承诺时这样说道,“虽然我考了那么多次双百,但我的奖励几乎没有被兑现过。”

失望与遗憾不断深埋,“我常常在想,到底是我重要,还是妈妈的面子更重要。”但关于这个问题,她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2

分歧:“你要少走弯路”

一方面孩子们不希望被父母的意愿裹挟前行,另一方面又极度需要父母的认可。陷入如此困境的不只是孟一,还有无数个正在挣扎的林之校们。

当父亲愤怒地喊出“去考研究生,然后去高校当老师,这是你最好的出路”时,喝醉的林之校对父母哭着喊出了很多孩子不敢说的话,“你们凭什么看不起我?我拉大提琴丢人吗?你们有问过我的梦想是什么吗?”

于林之校而言,父亲做教导主任的压迫感,时刻贯穿在她的成长轨迹之中,当父亲认为干涉是为了“少走弯路”时,林之校感受到的只有父亲对她梦想的不屑一顾。

进退两难并非父母故意要掣肘孩子的未来,这一类父母往往基于自身经历或见闻中的苦难,化身手持“负面清单”的“拯救者”,用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强行指挥孩子的成长。

而这种行为遇上孩子不断成形的独立意识,冲突与对抗在所难免。

作为林之校生命里的“闯入者”,剧中学霸光环加持的优秀医生顾魏(肖战饰),也长期背负着父母干涉的压力,即便他已然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但却在面临选择、人际交往乃至结婚等问题上受到父母含沙射影般的“提点”。

这样的干涉与控制让顾魏感到压抑,甚至为此决定租房搬出去。类似这样“逼上梁山”的戏目在很多家庭发生,比如现实中裸辞在家三年的林淼(化名)。

“也许他们当初让我去考公务员的路是对的,至少我现在还有工资拿。”林淼在谈及父母刚刚听说自己辞职时的态度时眼神里波动着光,“我的父母是双公务员,他们也确实拥有安稳的人生,但我一点也不后悔。”

“他们真心实意地把‘完美’作为普通,”林淼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长大,父亲对他所提标准是:可以不做第一,但成绩、事业、外貌、性格、未来的家庭都要“差不多”。

林淼时常听到父母说,“这样最为稳妥,以后你就知道父母的苦心了。”但父母的“差不多”意味着学历至少是“985、211”,事业有成,有钱有闲,未来的妻子需要门当户对、温柔顾家。

“我知道他们希望我未来有一条比较顺的路,也不希望我有太多压力,但把这些‘差不多’拼凑在一起,我觉得陷入了一种巨大恐慌之中。”

他对林之校被父亲逼迫考研的剧情感同身受,林淼闷闷地说:“这是一种沉重而又沉默的分歧,虽然他们不要求我当第一,但他忽视了我是真的做不到。”

与他们都不相同,赵新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镇子里的老师家住宿,自此的十余年里,距离让这种控制与干涉“鞭长莫及”。也因此,赵新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选择权,有了“走弯路”的能力,他与父亲对抗的“标的”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整个家庭。

“我也似乎成为了我爸那样的人,我会跟他说,要少吃主食控糖,要去做体检,即便是刚刚过期的食物也不要吃……”

两个成年人的生活分歧逐渐显现,逐步掌握话语权、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都多”的老爸。有一天,赵新猛然发现自己竟然也学会了那句话,“我这是为了你好”。

当然,他也试着在不断走“弯路”的过程中,重新寻找同父亲相处的平衡。

3

表达:“和解的煎熬”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找寻与父母和解的密码,却殊不知钥匙就放在自己口袋里。

林之校的眼中有两对巨大的矛盾:其一是父亲常年对约定的缺席;其二是父亲对自己人生严苛的要求。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在她的嘻嘻哈哈或刻板印象中错过,包括父亲确诊癌症前身体不适的种种预兆。

不看、不说、不理解,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嫌隙激增的温床。

林父林母爽约春季汇报演出的原因,并非故意反对她的理想,而是因为林父胃癌已初现端倪,不得不前往医院检查。因为害怕女儿担心,林父林母选择隐瞒下此事。

剧中林父的很多决定都受到诟病,无论是在隐瞒病情、讳疾忌医,还是因得知自己患癌而产生巨大恐惧擅自偷偷离院。

“我9岁那年曾因为他管我太过严厉负气出走,但他找到我时一点儿都不安慰我,只跟我说再逃跑就打断我的腿。”寻找父亲的林之校跟顾魏回忆起儿时的父亲又气又担心,“但这次是他不见了。”

于林之校而言,父亲不配合治疗的霸道和擅自离院的任性,都是“大家长”威权显现的必然。但对林父而言,突然被迫直面生死,他最舍不得却又无法言表的正是和女儿之间的父女情。

在被找到之后,林父强烈要求在车站吃一顿肯德基。

“手术哪有万无一失,趁这个机会,我想回老家再看看校校的暑假作业,写的‘想和爸爸一起做的100件事’,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其中有一项就是‘和爸爸一起吃肯德基’。”

直到这一刻,林之校才明白自己曾无数次与父亲和解的机会擦肩而过,琐碎的小事开始重新拼接还原完整的家庭图景。从这个层面而言,林之校是幸运的,但回归现实,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场域更为复杂,解决绝非一日之功。

“我觉得和母亲和解并不容易,因为她,我很难相信自己,”孟一对林之校与林父的和解表示失落,“太快了,要想疗愈家庭带来的心理伤害和心理自卑,过程远远要比这煎熬得多。”

母亲长期的不信任和高标准让孟一不知道自己是谁,考名校、出国留学,孟一几乎做到了一切能让母亲高兴的事情,但孟一知道,母亲不是真的满意。

《余生,请多指教》中林之校和父亲的和解只用了短短数集,但对于像孟一这样从小迫切想要得到长辈认可的人来说,打开心结的钥匙甚至石沉大海。

除此之外,顾魏弟弟顾肖(翟子路饰)和林之校闺蜜三三(李沐宸饰)的次剧情线,也让《余生,请多指教》的情感背景更加立体,并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意见。作为衣食无忧的富二代,顾肖常常与父亲针锋相对,加之一个极度宠溺自己的母亲,顾肖几乎没有认真对待过任何事情。

“有些刻板印象了”“富二代都是这样吗?”“创个业就这么容易”“不要为了蠢而蠢吧”……顾肖、三三两个角色在前几集中脸谱化明显,也因此引来诸多批评。

就艺术创作而言,人物的设计一般需要承担其特有的责任,比如推动剧情发展或提供特殊效果。但从更高的艺术要求来看,“丰满”的人物设计或许才符合观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飘在天上的角色根本立不住”,网友“板冰的冰箱”这样评价。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顾肖和三三的故事不断推进,更多的经历可能会使二者逐渐“充实”起来,更加接地气。

4

我们:“余生,请多指教”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当托尔斯泰这样刻画生活时,很多人都用五味杂陈的目光回顾自己儿时的过往。

根据新浪微博微舆情平台的全网关键热词,破防、暖心、珍惜、深陷、美好、温柔成为网友提及《余生,请多指教》时频频使用的关键词汇。

“看到林之校和林父一起吃肯德基的时候,我破防了。”“我觉得林之校的身上就有我的影子”……这些影子深埋于心,观众在剧中收获的本就不止共情与认同,还有找到心锁钥匙的方法。

对于观众而言,林之校与顾魏的缘分始于林父去酒吧对女儿的兴师问罪,但对两个角色而言,彼此吸引发生在林父生病期间,打动对方的,分别是林之校表露出的坚强与担当,以及顾魏不断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突破。

坐在手术室门口等待父亲的林之校和母亲谈到“家”,林母语重心长地说,“喜欢一个人不要看他的表面,而是要看内心,不是看他说什么,要看他怎么做。”

家庭关系中焦虑的原因,往往就出现在“说”和“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在父女多年的博弈中,林之校和父亲似乎都只记住了对方违背自己意愿的瞬间,全然忽视了那些生活中父女俩为彼此牺牲的妥协。

林之校没有看到父亲擅自离院后,在火车站与旅客攀谈时主动谈及女儿的骄傲与自豪;林父也没有看到林之校因为担心他的病情,在医院天台崩溃大哭的场景。

“破解僵化关系的原则似乎只有一个”,赵新强调了稍显无奈的观点——时间,“时间会弭平一切,但前提是真诚的爱。”

《余生,请多指教》表述的不仅是林之校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和解的家庭故事,似乎更想通过个案引导观众对传统家庭关系进行思考。父亲突如其来的疾病显化和加速了和解的进程,但也正是这种曾经的“缺席”,让细腻自然的变化深入人心。

当然,思考的起点不只是林之校,境遇不同的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面对亲子矛盾时,林之校选择了正面反抗,而顾魏则通过沉默的方式来保持自己对父母的尊重。

每个人都在个体成长中,对抗或接纳过往经历沉积下的碎石。在赵新看来,回溯原生家庭是他打开自我的钥匙,但需要承认的是,这条路看不到尽头,不过好在已经有人行走在路上。

“那天我哭得稀里哗啦,一边哭一边压制自己的抽泣”,赵新自言已经辩证地看待父亲双目失明这件事情,“如果他看得见,我都不敢哭成那个样子。”

这种“默契”在赵新父子之间逐渐弥化为保护的屏障。林淼“浪子回头”,决定接受父母的建议继续深造学历,但根据日前公布的分数线,他自觉“没戏”,但说起来父母并未怎么埋怨,“可能觉得我迈出这一步就好了”。

孟一如今同母亲的关系已然剑拔弩张,她说自己已经实现了“自由”,“我绝对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没人知道这段令人慨叹的关系将何去何从,或许正如赵新所言,时间会弭平一切。

在“余生想和父母做的100件事”的话题下,越来越多的网友写下自己的期待,“余生,请多多陪伴”“想和父母照个合影”“带爸妈旅游”……

还有人说,余生想和父母做的事情,“不止100件”。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