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会市为扎实稳妥推进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聚基层组织强力、聚多方青年力量、聚品牌志愿服务,进一步延伸团的基层组织触角,多维施策构建团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升级版”。
会心文化团支部。
扩大有效覆盖,优化团组织设置
四会市积极探索打造“组织联建、理论联学、活动联展、资源联享、服务联送、典型联创”的“两新”组织团建模式,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推进团员青年集中的龙头企业、优势商圈、特色产业带独立建团。
四会打牢青年群众基础,凝聚青年力量,不断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组织的有效覆盖,截至目前“两新”领域团组织共73家,2021年增加50家,增幅达238%,覆盖青年达三万多人次。商圈团组织以志愿服务、促创业就业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对新兴领域青年的思想引领、凝聚动员和联系服务,着力提升“两新”组织团建活力。
山区计划志愿者工作会。
此外,四会建立市级团代表联络站,由23名委员和141名代表组成的团代表联络站,落实委员会成员联系团代表、团代表联系团员工作机制,开展培育孵化青年社会组织、引领行业领域青年创新创业等服务青年工作。同时,以村(社区)团组织换届为契机,育好选优村(社区)青年委员,培育选拔了约250名青年委员,依托联络站、青年委员培育青年骨干,将更多青年拉入了团组织“圈子”,进一步延伸团的工作手臂。
多维度联动,优化运行机制
四会市破除“行政化”资源依赖,探索“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从社会中筹资源,从青年中找帮手。2022年1月,在全市快递、公交、环卫行业等领域组建了11支四会市禁毒反诈志愿服务先锋队,志愿服务先锋队人数达900人,宣传载体达702台。
志愿服务先锋队每天在开展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利用流动的车辆穿梭于四会市每一条大街小巷中,变身成为四会市禁毒反诈随处可见、深入民心的行走中的宣传驿站,形成全覆盖、广泛性、常态化的禁毒反诈宣传氛围。同时依托街舞新兴青年力量打造“青兴舞台”,把街舞行业“青年之家”打造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新阵地,深入开展青少年公益服务,向广大青少年宣传禁毒反诈、法治相关知识,为“青年之家”注入新的活力,为基层团建工作提供抓手,汇聚力量。
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
四会市以工作项目化方式运作,围绕济困助学、服务青少年、服务乡村振兴等内容,实施“玉德助学”“青志项目”“玉城小屋”“扶强计划”等公益品牌项目。其中,“扶强计划”紧扣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中“深化青年志愿项目”等要求,推行“一核多元、多元共治”参与志愿服务模式,以“扶强计划”孵化项目为核心,厚培多方多元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动员志愿者共同参与禁毒宣传、社会治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工作。2022年1月,“扶强计划”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整合多方资源,扩大团工作覆盖面
四会依托市、镇、村三级党建工作阵地、团属工作阵地、社会公益类空间、不同产业领域等现有资源阵地,建立“青年之家”43家。各级“青年之家”职能各异,资源共享,形成了集聚“同心圆”效应,线下组织开展服务青年活动逾200场。市级青年之家链接多方教学资源和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开展形式多样校外实践活动。镇级青年之家旗舰引领,带动村(社区)建立村级青年之家,镇村两级青年之家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巡河护河等活动中积极贡献青春力量。新兴领域青年之家根据青年的需求,积极打造成能力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成增智强能的学习平台,打造成帮困解难的服务平台,打造成服务青年的婚恋平台。
四会市青少年宫“青年之家”。
四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过程深化团教协作。落实团市委和市教育局分管学校少先队工作领导相互挂职机制,实现“交叉任职”,合力推进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等工作。同时,团市委进入同级党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教育督导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借力发力,常态化开展教育督学工作。
大力培育少先队社会实践载体。积极助力国家“双减”政策目标落实,建立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15家,依托基地培养青少年校外实践技能,通过整合资源,筹措社会力量,搭建校外实践平台,不断拓展实践活动项目和载体,丰富少年儿童课后生活,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推动构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引领广大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助推少先队工作更上新台阶。
东城消防救援站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
四会市充分发挥团校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阵地作用和育人功能,以团校为抓手,充分运用好、发挥好阵地作用,扎实推进中学团校标准化建设,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推进推优入团、团前教育、团校活动、团员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不断提升全市学校共青团的建设水平。
【南方+记者】施亮
【通讯员】黄小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