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冲浪:穿越机航拍的影像叙事特点探析

南方传媒研究
+订阅

陆扶民

【摘要】穿越机航拍近两年被陆续应用于重大主题宣传。它的影像叙事有何特点?适用范围有多大?文章认为,高速运动的镜头和第一人称视角技术,营造了穿越机航拍的独特视觉冲浪效果:高速运动镜头能够“化静为动”,快速扫描和展示空间;第一人称视角给人自由和主宰感,从而构建流畅的前进和后退蒙太奇句式。不过,穿越机航拍属于扭曲叙事,其信息功能主要是概括,独立叙事只适宜短片。从心理角度来看,穿越机航拍的叙事方式容易激发观众兴奋感和紧张感,比较适合表现喜庆或展现活力的题材。

【关键词】穿越机 航拍 主题宣传 影像叙事 情绪传播

有“空中F1”[1]之称的穿越机(又称无人竞速机),近两年成了国内重大主题宣传的一种炫酷叙事方式。继2020年反映深圳地标40年巨变的30秒穿越机航拍视频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之后,南方+客户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穿越机航拍系列短片《百秒穿越百年南粤》,并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市中心户外大屏幕轮番播出,刮起了一股“穿越机旋风”。

穿越机航拍缘何成了重大主题宣传的“新宠”?目前,关于穿越机航拍研究的已有文献十分稀缺,本文主要以《百秒穿越百年南粤》系列短片为实例,试图对穿越机航拍的叙事特点作初步探索,为认识穿越机影像叙事规律抛砖引玉。

本文之所以从叙事角度探讨穿越机航拍,是因为影像传播在本质上也是讲故事的一种形式。正如导演伯厄·林所说,拍电影就是给别人讲故事,你想引起注意,让注意力保持下去,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以此为中心。[2]根据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观点,叙事包含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面,由于实例数量有限,本文集中讨论穿越机航拍的叙述层面特点。

一、高速摄像:熟悉与陌生的视觉交织

镜头画面是影像叙事的基本元素,而镜头摄法可分为固定与运动两种。毫无疑问,运动拍摄是穿越机航拍的重要特征,而且它的速度比普通无人机更快,能够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

截至2021年12月,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穿越机是DRL RacerX,每小时最高飞行速度为179.78英里(289.33公里)。据澎湃新闻报道,2018年中国比赛用穿越机已经达到时速220公里。而大疆推出的首款穿越机DJIFPV,时速也有120公里。由于速度差距大,以至有人将穿越机比喻为赛车,将普通无人机比喻为民用车。

搭载在穿越机上的高速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比“短板”非常明显——不适宜表现细节,但“长处”同样突出,它可以“化静为动”,让静态物体产生动感,在描述环境、展示空间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历史建筑、城市地标和山川美景往往成为穿越机航拍青睐的对象。比如,《百年穿越广州》第一个镜头,就是从白鹅潭夜景开始,沿着珠江前航道向东飞奔,瞬间便看尽夜广州最精华的一河两岸。而对高耸入云的地标广州塔,穿越机则使用了垂直扫描的方法:先是从侧面一路攀升,描述塔身雄姿及周边环境;及至塔顶,穿越机扭头俯冲,贴着塔身高速下坠。这样一来,原来静止不动的广州塔就像一个运动着的模型,在观众面前快速展示。而且,这种展示带有强烈的情绪触动——仰视让人敬畏,俯瞰让人蔑视,观众瞬间经历了两种极端的、对立的情感转换,就如同坐上了情绪过山车。

事实上,穿越机“化静为动”是一种似动现象,人们把原来不动的物体视作运动物体。这与电影上的似动原理是一致的。从心理角度来说,似动是一种视觉刺激,它会导致观众兴奋和不由自主地紧张。[3]

此外,对于快速运动景物,穿越机高速镜头更能呈现丰富多样的运动变化。《百年穿越汕头》中的礐石大桥镜头,就是沿着双向六车道桥梁向对岸一路飞奔,桥上车辆迅速被穿越机超越。那奔流不息的车流不正是交通顺畅、四通八达的隐喻吗?

可以说,在穿越机高速运动镜头中,人们熟悉的知名景物被赋予了陌生的视觉体验。这是熟悉与陌生交织的一种视觉冲击。

二、第一人称视角:自由畅快的空间遨游

在维基百科中,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View,简称FPV)至少有三种类型:一是叙事中的“我”“我们”“自己”;二是电子游戏中的“玩家视角”;三是无线控制中的“驾驶员视角”。穿越机航拍的第一人称视角属于第三种类型,是指遥控无人驾驶飞行器(UAV)的一种技术。安装在飞行器上的小型摄像机,通过发射器将实时视频传送至FPV眼镜,从而让“飞手”(即驾驶员)实现视频驾驶。

用穿越机的“驾驶员视角”航拍,意味着取景自由。过去可能要费老劲才能实现的运动镜头,比如推、拉、摇、移、跟、升、降、旋转等,现在唾手可得。摄像机原本到达不了的地方,只要是穿越机能够飞行,它就能够带你去看个究竟。笔者在Bilibili网站上看到一段一镜到底的视频,[4]穿越机不仅从行驶中的汽车内横穿而过,而且从狭窄的烟囱、人和驴子的胯下穿过。这是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超现实镜头。

自由产生了主宰感。《百秒穿越百年南粤》专题经常出现的一种镜头,便是穿越机自下而上升至地标上空。正当观众“一览众山小”的时候,穿越机突然像战斗机那样翻转,或贴着地标急速下坠,让人惊怵不已;或乘风而去,俯瞰城市美景。

穿越机航拍的主宰感,主要表现为对飞行(亦即镜头运动)轨迹的自主选择。以被拍摄对象为固定坐标,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可以划分为远近、高低、里外三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穿越机飞行中动态调整,构成了前进和后退两种轨迹,其景别组合就如同电影中前进和后退两种类型的蒙太奇句式。所谓蒙太奇句式,是指“一组镜头经有机组合构成逻辑连贯、富于节奏、含义相对完整的电影片断。”[5]这种句式现在成了一切影像叙事的语法法则,它是镜头组接中组织素材、塑造形象、揭示思想的基本单位。穿越机在空中遨游,并非漫无目的闲逛,而是有目的地将不同的景别组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不同蒙太奇句式,进而完成一个叙事任务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比如,《穿越百年汕头》专题拍摄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中站,首先俯拍一条又长又窄的骑楼街,用全景交待中站所处周边环境;接着,沿着街道一路飞行,用中景反映骑楼的概貌;来到中站旧址陈列馆门前右拐,用近景反映中站门面。这样一来,由全景、中景和近景组成的前进蒙太奇句式就形成了视觉冲击:视点由高到低,由外及里;视距由高到中,由远到近;景物范围由大到小;观众视线由对象的整体到局部。相反,在《穿越百年潮州》专题中,穿越机航拍使用了后退蒙太奇句式拍摄当地名胜古迹凤凰塔:用近景拍摄塔顶,用中景拍摄塔身,用远景拍摄环境。这种句式将观众注意力由局部引向整体,从而营造了悬念,激发好奇心。对韶关丹霞山阳元石、清远江心岛等景点的拍摄,使用的也是这种后退蒙太奇句式。

前进和后退两种蒙太奇句式,并非穿越机航拍所独有,但它在穿越机航拍中操纵自如——能大能小,可进可出,忽高忽低,无比流畅。这是自由畅快的一种空间遨游。

三、影像扭曲叙述:走马观花的时空压缩

当镜头高速运动时,必然带来影像叙事如何同构的难题。所谓同构,是指影像“文本的叙事结构与客观事实的时空结构、顺序演进保持一致或相应比例的方式”。[6]如果同构,就是同构叙述;如果不同构,就是扭曲叙述。在大多数情况下,穿越机航拍都是不同构,毕竟,拍摄对象恰好以穿越机速度运动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扭曲叙述有两种:一是拉长时间,放慢节奏;二是缩短时间,加快节奏。穿越机航拍属于后者。在相同的观看时间内,高速运动的镜头要比普通摄像机收纳更多的空间画面,这就如同缩短叙事时间的快镜头。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法无法描述细节,但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人一个概貌。因此,穿越机航拍的信息功能是概括。

由于概括叙述只呈现梗概,一般不适宜单独成为一个文本,需要与具体叙述交替使用,以免疏于空洞。不过,新闻写作中的消息除外,因为消息从总体上看仍属概括报道。但是,消息的篇幅不能过长,比如获奖的要求就是1000字以内。穿越机航拍能否成为一种独立的视频类型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影像叙事同样如此。《百秒穿越百年南粤》并没有单独使用穿越机拍摄的运动影像,一味地快速扫描各地红色印迹,而是穿插了其他的类型镜头,让叙事节奏富于变化。比如,100秒的《百年穿越广州》拍摄中共三大旧址就使用了固定镜头和延时摄像。在每集专题的片尾,作者还使用了多张历史照片,以反映百年巨变。这说明,作者意识到穿越机航拍作为单一叙事方式的局限。同样,3分19秒版的《地标之变》也没有完全使用穿越机航拍,而是加入了人物、对话和情节。不过,剪辑成30秒的宣传片《地标之变》,就完全是穿越机航拍影像,以展示深圳城市形象。这好比是文字报道中的概貌通讯,它的侧重点是反映国内外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情况。

也就是说,穿越机航拍只是叙事方式之一,应该与其他叙事方式综合使用,以增强叙事能力。这类似于新闻报道写作中对陈述、描写和直接引语三种表现方式的交叉使用,以避免出现一陈到底的沉闷。不过,穿越机航拍作为一种独立叙事方式,在短片中还是可以接受的。

需要指出的是,扭曲叙述还具有意见功能。穿越机航拍通过压缩时空,营造了紧张、兴奋的氛围,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与高速摄像所带的情绪变化是类似的。因此,穿越机航拍不适宜表现悲伤的氛围,而是多用于反映成就、活力和喜悦。最能描述这种情绪传播效果的文字,可能是唐代诗人孟郊46岁考中进士之后,在《登科后》一诗中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穿越机航拍反映的就是走马观花式的一种喜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冲浪是穿越机航拍影像叙事特点的一个形象描述,它是由穿越机高速飞行和第一人称视角无线电遥控技术所决定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论,在这里得到了再次印证。《百秒穿越百年南粤》等穿越机航拍作品的成功推出,是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生动实践。

不过,穿越机航拍虽然炫酷,但概括功能和扭曲叙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而且,这种航拍技术门槛比较高——没有GPS,没有自动巡航,没有姿态控制系统,完全靠“飞手”通过FPV眼镜操控飞行,从而导致了相关作品的稀缺。加上无人机航拍存在一定的政策门槛,需要有效的政府资源支撑才能够获准在标志性空域进行航拍。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穿越机航拍首先成名于重大主题宣传的缘故。

在中国,穿越机航拍才刚刚起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多精彩作品涌现,为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F1是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IA Formula1 World Championship)的简称,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车比赛.

[2]科特.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M].王诗戈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8.

[3]由进.运动镜头的心理内涵[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S1):86-89.

[4]绝了!FPV史诗级一镜到底![EB/OL].(2021-07-23)[2021-12-27].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64y1t72q/?spm_id_from=autoNext.

[5]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78.

[6]蔡之国.新闻叙事学研究框架的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30-136.


本文刊发于《南方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编辑 李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