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北京冬残奥会

南方+ 记者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上,运动员们拼搏的身影,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奋斗的模样,在鸟巢的中心场地上闪过,也留在了无数人的心里。运动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还让更多人看到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加入冰球队后,深圳4岁的孤独症患儿小佑开始期待今年能再次上冰;东京残奥会摘得奖牌后,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教练员陈琦希望以后能有轮椅女篮的联赛,既让队员们得到锻炼,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体验到跑步的乐趣,杨俊和视障跑团的跑友们,每周都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例跑。

尽管北京冬残奥会已经落幕,但关于雪花的故事还在继续。

无  南方+ 吴明 拍摄

在比赛中感受快乐

——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里的花,比冬奥会多出一种——波斯菊。它的花语是不畏困难,努力生长。

为了站到家门口举办的残奥赛场上,32岁的朱大庆足足等了14年。

北京冬残奥会刚开幕,朱大庆就在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视力障碍组)比赛中一举夺银。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残奥会上获得的首枚奖牌,也是中国选手在冬残奥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雪上项目奖牌。

鲜为人知的是,朱大庆其实是一名横跨夏、冬残奥会的双栖选手。

早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前夕,当时作为国内残疾人女子短跑新秀的朱大庆,就已具备参加残奥会的实力。但医生告诉她,她当时的眼睛晶体即将完全脱落,必须立刻手术。朱大庆遗憾地与北京残奥会擦肩而过。

2019年,朱大庆开始练习高山滑雪项目。这一次家门口举行的冬残奥会,她没再错过。

在本届冬残奥会上,朱大庆取得3银1铜的好成绩。“我觉得面对困难比面对遗憾简单,所以如果我把所有的困难都简单化,那么我觉得什么样的‘沼泽’我都可以蹚过去。”她说。

身体上的障碍看似带来种种限制,但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却用行动一次次突破限制。

无  南方+ 吴明 拍摄

在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上,“00后”选手张梦秋夺得2金3银。和比赛成绩一起受到关注的,是她每次登上领奖台时不同的发型:“麻花辫”“爱心辫”“六小辫儿”……许多网友留言称赞这个女孩的积极和可爱。

正是这个可爱女孩,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张梦秋的妈妈曾透露,刚接触高山滑雪项目时,因为身体原因,张梦秋的反应比其他人慢。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她需要花两三倍时间才能掌握。

但张梦秋凭着不服输的劲,刻苦训练,反复琢磨技术动作,2017年,张梦秋入选国家残奥高山滑雪队,此后渐入佳境。“我喜欢高山滑雪,我感觉很快乐”。谈及与高山滑雪结缘的过程,这个女孩儿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滑雪运动的喜爱和感激。

通过运动感受成长

——体育不仅让运动员收获了荣誉,更成为抚慰人心、催人向上的力量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妈妈,我是学过冰球吗?”这段时间,4岁的小佑(化名)每次看见电视上的冰球赛事,都会很兴奋,他会追着妈妈反复问这个问题。

对小佑的家人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小佑是孤独症患儿,去年8月,他成了深圳“不再孤独冰球队”年纪最小的成员。

“不再孤独冰球队”是一支由孤独症儿童组成的冰球队。2020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冰球协会发起“不再孤独冰球队”公益项目,呼吁关爱孤独症儿童。

在光滑的冰面上,妈妈罗宁(化名)看到小佑穿着红色队服,戴着红头盔,握着冰球杆,踉跄前行。小佑没走两三步就摔倒了,然后爬起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三四天后,有着轮滑基础的小佑,逐渐掌握技巧,可以在冰上畅行。

冰球是团体项目,团队协作是这群孩子面临的难题。一开始,小佑不愿意与队友配合,他认为冰球属于自己。在教练杨丽莹的引导下,小佑开始参与分组训练,在几次小组练习后,小佑告诉妈妈,他发现两个人玩冰球更好玩。慢慢地,罗宁发现儿子开始学会分享。

无  南方+ 吴明 拍摄

自从儿子学习冰球后,家里常常会把电视调到体育频道。“他们跳得好高!”小佑看见冬奥赛事时,常兴奋地大喊。儿子的变化,让罗宁和家人很是欣慰。

运动也让广东轮椅篮球队的姑娘们感受成长。

在2020东京残奥会上,陈琦带领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获得银牌,创造历史。当时参赛的12名运动员中,有8名来自广东。林穗玲、张雪梅、张彤蕾……这群坐在轮椅上的姑娘,拿起篮球,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队员。

在此次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陈琦担任国际残奥委会会旗的执旗手,张雪梅和林穗玲担任了火炬手。

“我还遇到了球迷,她说很喜欢看我们的比赛。”林穗玲和队友兴奋地说,“有了球迷的支持,我们充满动力。”体育不仅让姑娘们收获了荣誉,更成为抚慰人心、催人向上的力量。

据广东省残联数据,目前广东一共开展16个残疾人体育项目,设立7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常年在训人员约220人。这些年,全球各地的体育赛事里,广东向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获得奖牌数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一大批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树立信心、改变命运,为社会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我与你一同奔跑

——提起和陪跑员的关系,杨俊用“好兄弟、好姐妹”来形容。陈琦则对未来充满期待:“说不定有一天,你能看到有人在街边玩轮椅篮球。”

“有人愿意带着你们跑步?”杨俊是一名视障人士,也是广州市无障碍健康运动协会会长,他仍记得家人第一次听到他要出去跑步时的反应。

一开始,他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但这种“不可思议”就发生在他和视障朋友身上。

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视障跑团每周有2次例跑。陪跑员多是具有跑步经验的志愿者。跑步时,视障者和陪跑员一同握着一个橡胶做的“陪跑圈”,靠拉拽,或是说话来提醒视障人士路况。

杨俊记得,备战人生第一个马拉松时,陪跑员林佳眉已调到东莞工作。但是为了陪他跑步,林佳眉每周都会提前一天从东莞坐车来广州,以便第二天陪杨俊晨训。最终,杨俊以5小时13分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全马。

“跑步会上瘾!”杨俊说,不少参加了跑团的视障人士都会一直跑下去。他们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这个热情还蔓延到省内其他地方。林佳眉回东莞工作后,在当地也组织了东莞的视障跑团。深圳、茂名、湛江等地都活跃着视障跑者的身影。

在广东,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永安表示,2022年下半年广东即将组织举办省第九届残运会;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将与十五运会一起在广东、香港、澳门举办。

同时,省残联将持续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残障人士提供良好的公共体育环境。此外,近年来,广东省也不断建立健全残障人士民生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残障人士及家庭增收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陈琦告诉记者,他和队员们一直希望轮椅篮球也可以举办联赛。

“目前,中国轮椅篮球队伍都是业余球队,有的省份只在赛前1—3个月集训。”陈琦希望,联赛的出现,不仅能够让队员们得到更好的锻炼,还能让更多残疾人参与进来。

陈琦还有更长远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国外现在有一种新的理念:人们可以将轮椅篮球的轮椅视作一种器械,运动锻炼上肢。如此,轮椅篮球不只残疾人运动员参与,也能让更多健全人融合、参与进来。“说不定有一天,你能看到有人在街边玩轮椅篮球。”陈琦说。

“未来应持续坚定支持残健融合的发展道路。”《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作者、西安工业大学教授文安告诉记者,体育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一扇窗”,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关爱残疾人的“一面镜”,能够让更多残疾人通过体育训练和竞赛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实现残健融合。

【记者】李业珅 朱小龙 周倩欣 王越莹 王诗堃 杨琼

【摄影】吴明

【实习生】袁乐彤

【统筹】曹嫒嫒 尚黎阳 何雪峰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