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说”开栏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医师及消化道早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团队将通过本专栏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为您的消化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去年小王的爸爸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下他才肯到医院看病。医生给小王爸爸做了肠镜检查,发现肠子里长了一个肿瘤,取了活检,病理提示是结肠癌,于是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并进行了化疗,目前身体状况恢复的还不错。
小王爸爸的经历让全家人都开始特别关注胃肠道健康问题。而最近一个月,小王发现自己大便次数增多了,他很担心自己会不会也遗传了父亲的结肠癌,于是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医生询问小王的家人是否有肿瘤的病史,小王说爸爸是结肠癌患者,最近发现自己时常出现一些胃肠道不适症状,自己也有40岁了,担心结肠癌这病遗传给自己。
医生告诉小王他属于结肠癌高发人群,因为结直肠癌是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且因为家庭成员生活习惯相似,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发病的机率。但结肠癌是可防可控的,定期的肠镜检查就是防控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像他这种年龄超过40岁的,更要防范于未然,一定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于是医生给小王安排了肠镜检查,果不其然发现了他肠子里的一处病变,经过医生的综合判断目前考虑还是良性的腺瘤,及时做了肠镜下的切除,并耐心的嘱咐小王之后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肠镜。
【北平说】
一、 结直肠癌会不会遗传?
大约1/3的结直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性。研究表明,大约20%结直肠癌患者有家族史,其中约15%为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一般是由于共同的环境和饮食因素引起的;另外5%为遗传性结直肠癌。
▶︎结直肠的家族聚集性
大部分的结直肠癌本身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是有一定遗传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就是父母基因本身的问题,则子女患癌的风险就很大。第二则是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惯,如高脂高蛋白饮食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患者,那么与他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明显升高,大约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其风险也与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人数及患癌年龄有密切相关。如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直系亲属患有结直肠癌或患癌年龄越轻,那么其一级亲属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就越高,年龄小于40岁的结肠癌患者,其一级亲属患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
▶︎遗传性结直肠癌
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结直肠癌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大概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5%。其遗传给子女的概率大概为50%左右。
虽然结直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因其发生发展较缓慢,从正常肠上皮-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这一过程通常平均需要10年时间左右,不像其他肿瘤发生的那么快,因此结直肠癌是可防可控,越早发现疗效越好。需要做到高度重视并定期做健康体检。如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二、 结直肠癌的预警信号?
虽然结直肠癌的病程进展缓慢、症状隐匿,早期无任何症状,中晚期结直肠癌则伴随着预警症状。
① 排便习惯的改变
结直肠癌早期排便习惯会发生改变,比如以前排便比较规律,最近却突然便秘,或者经常无缘无故的拉肚子。
②大便带血或呈黑色
如果没有进食火龙果等含有天然色素的食物,大便却变红了,这时要高度重视。便血往往是结直肠癌最早的症状之一,80-90%结直肠癌患者有便血的症状。结直肠癌的便血与痔疮出现的便后滴鲜红色血不同,往往是暗红色混有脓性粘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
③大便腥臭、带有粘液
如果肠道里有肿瘤,就会刺激了它周围的肠管,导致分泌的粘液增多,粘在粪便的表面,甚至黏液分泌量特别多的时候,也可能直接排出体外,这也是结直肠癌患者粪便腥臭味产生的原因。
④大便变细
因为肠道里的肿瘤在不断生长,就可能导致肠腔狭窄,从而大便受到挤压而变细,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表现。
三、怎么预防结直肠癌?
▶︎高度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高度重视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定期体检,不要等到有症状出现再去检查,要提前进行筛查。发现“警警信号”后,及时进行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筛查方案。
· 一般人群
一般人群推荐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建议5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的人群建议40~75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家族中有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
· 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推荐从少年时期进行基因筛查,和肠镜检查,必要时早期进行预防性切除。
▶︎积极治疗相关肠病
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血吸虫病等疾病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积极治疗以上相关肠病能有效减少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改善结直肠癌相关的不良生活习惯
1、要改善饮食习惯。提倡高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蛋白低脂饮食;少吃高蛋白、高脂肪、腌渍、油炸、烧烤食品。
2、多运动多锻炼、不久坐,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END
【专家简介】
张北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大科副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学术继承人,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研修医,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入选第8批第9批岭南名医录,2017首批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分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临床培训基地、国家幽门螺杆菌分子诊断中心广州分中心。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岭南中医消化内镜医疗联盟及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
在学术带头人余绍源、罗云坚及黄穗平三位教授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脾胃病暨消化内镜中心大科副主任张北平引领下,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海燕、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王静、芳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延及大学城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添文带领团队,继往开来,携团队锐意进取,始终坚持一手中医,一手内镜,医镜融合,致力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转化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胆胰疾病等,尤擅长消化内镜下3E技术(ESD、ERCP、EUS)等各种手术治疗及术后中医药促进康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叶慧珍 刘嘉彬
执行编辑:刘文婷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