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镇江有个传承数百年的“陶乡”

茂名网
+订阅

茂名网讯 久闻高州市镇江镇是个“土陶之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境内有不少陶窑遗址,如官冲村窑尾岭窑址、那谢村缸瓦地窑址、山口村圆岭窑址等,甚至有一条自然村就叫作“碗窑村”,因该村曾筑窑烧制碗碟而得名。在官冲村委会低山村,至今还保留着使用柴火烧制陶器的龙窑,且仍在运作着。3月10日,茂名晚报记者特意前往该村探访。

冯太有在介绍陶瓷的种类。

柴火陶窑粤西仅存

在官冲村委会低山村边,路旁立着一座写有“粤西高州陶都”的门牌,其内有一片空地、几处房屋及几座陶窑。一位亚伯正在屋前忙活着,地上摆放着一些制陶模具,以及未经烧制的陶器,屋内则叠放着大量陶器成品。

亚伯自称冯太有,今年67岁,是这“陶都”的主要经营者。他指着那些陶器成品或半成品告诉记者,这是水缸、酒樽、茶壶,还有水盆、火盆、饭盆、菜盆、筷箸笼,等等,都是家庭日常陶具,此外还有一些装饰、摆设用的陶器,如灯笼、水烟筒、动物造型工艺品之类。

“我们这里有3座陶窑,两座煤气窑、一座柴火窑,我是使用柴火窑的,这在粤西地区可算是仅存的了。”冯太有说,过去,烧制陶器都是使用柴火作燃料的,后来制陶业转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了,传统的小窑、散窑多已不继,仅有的小陶窑也已采用煤气作燃料了,这样可以省时、省力,温度稳定,质量保证。现在他的一个儿子、一个侄子就各自经营着一座煤气窑,“而我选择柴火窑,一来在乡下柴火易找,省钱,二来柴火烧窑有着一种传统魅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乡愁’,割舍不了。”

陶泥碎石机。

传统制陶“土”而有“艺”

据冯太有介绍,他们这样的民间制陶业是传统制陶业的传承,制陶方法古老、土气,却古而不僵、土而有艺,有人说这是“火与土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并不为过。

记者现场观看了冯太有制陶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将选好的土与水适当掺和后,放进搅拌机中搅匀,再放进碎石机中,碾去其中的小石子之类,使之成为适用的陶泥。冯太有解释说,以前,这两道工序都是人力操作的,手工搅拌泥土,手工拣除石子,现在是半机械化操作了,算是一个改进。

冯太有取来一块陶泥,将之放在一个类似水盆的陶瓷模具内,再将模具置于一个转盘之上,快速转动转盘,模具内的陶泥很快就依附在模具上,倒扣出来后,一个水盆的坯型便呈现在眼前。

冯太有再拿来一个已晒好的水盆坯型,将调配好的陶釉舀了一勺进去,轻轻摇转水盆坯型,陶釉便均匀地涂抹在了水盆内壁,“经过高温烧制之后,水盆内壁就变得光滑亮丽了。”冯太有说。至于一些陶器的外壁,若需要光滑的,则可采用“浸釉”或“淋釉”的方式进行。

烧制一些花纹图案或动物模型的陶器,那就要非常讲究了。冯太有说,主要功夫就在制作模具上。为了节省模具设计、制作成本,他一般都是自己动手,边模索边学习边实践,用石英制作出相关模具后,再烧制成陶瓷模具,“这样不至于变形,使用起来也方便。”

修整陶坯。

陶器远销海南广西

冯太有告诉记者,他所经营的柴火窑古称“龙窑”,因它多建在山坡上,一座窑有多间窑洞,沿坡地逐间递升,排成一长条状,当地人将这样的一座窑称为“一条窑”;长条似龙,便是“龙窑”称谓的由来。

记者留意到,冯太有的龙窑就建在平地上,红砖砌就,一窑7间窑洞,排成一列,后一间的地面均砌得比前一间的地面要高,每间窑洞顶部呈圆孤形,因为久经烟火,都已变得暗黑。记者跟随冯太有钻进龙窑其中的一间窑洞,但见其内长约4米,宽、高均约2米,四壁结满了类似陶瓷的坚硬乳痂,漆黑发亮,显然是因为历经高温所致。

冯太有透露,烧龙窑最讲究火候,需3个人轮流添柴烧火观察火势,火候不足或温度不够,都会影响陶器质量。“烧一条龙窑要耗时3昼夜。为了周转快,现在我一般只使用4间窑洞,烧2昼夜就可以了。”冯太有表示,每次将柴枝塞进龙窑灶口,看到火苗高低起伏、听到柴枝燃烧得噼啪作响,心中就倍感充实,虽然累和热,却很享受。

提到陶器的销售情况,冯太有对记者说,目前他主要是做订单生意,按单生产,因此基本上不愁销路,“客户多是各地相关商家、店主或陶器商贩,远到海南、广西等地都有。”

把陶瓷制品放进窑洞内准备烧制。

民间陶艺源远流长

官冲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高州镇江是远近闻名的“土陶之乡”,民间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据说可追溯到元代,已历数百年之久。官冲柴火龙窑,既继承了传统陶艺的精华,也触合了现代陶艺的一些优点,得以传承不息。

据村干部介绍,过去,官冲村家家户户都烧制陶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集体经营模式,八十年代为个体经营,鼎盛时期曾外聘大批工人进行生产,从业者逾千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受现代工业化、规模化制陶业的影响,民间传统小规模制陶业逐渐式微,当地从业人员大多转行或外出经商、务工,至今只剩下低山冯氏兄弟两家仍操持旧业,柴火龙窑则只有冯太有一家继续坚守。

冯太有称,从他父亲往上,好几代人都是从事制陶行业的,他很小就受到影响并喜欢上了这一行,18岁读完高中后,便正式参与其中。那时村中尚未开通公路,陶器产品只能靠人肩挑手提送到三四公里外的鉴江边,随船运往四面八方,“如今,公路开到了家门口,交通便利,网络发达,产品销售、运送不是难题。”

令冯太有感到欣慰的是,他的“陶都”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曾有城里学校的师生及家长,不止一次前来参观、学习、实践,捏泥巴、绘花纹、设计模具、制作陶坯……体验陶艺乐趣,还开展亲子秀、玩游戏、农家乐等活动,很有意义。他表示,如果能够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陶艺文化、观光旅游、劳作体验、亲子活动、农家乐趣为一体的乡村景点,该有多好。

文/茂名晚报记者 吴祖光 通讯员 文辉祥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国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