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成为守护民众健康的最美 " 逆行者 "。下面来了解黄凤鸣、黄楷旋的故事。
黄凤鸣
新冠疫苗接种的幕后“管家”
“这一年,陪伴我最多的是手机,还有笔记本电脑。”眼神从密密麻麻的统计表上飘出,黄凤鸣看了眼手机信息,旋即匆匆走进疫苗接种现场。
长安体育公园大型临时接种点,让市民有秩序又顺利地接种上疫苗,离不开黄凤鸣的调度协调。
时针拨回2021年4月1日,长安首开疫苗接种,当日剂次即破6000。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组副组长的黄凤鸣下定决心,把办公桌从乌沙搬到长安体育公园大型临时接种点,要在“一线”挖下“战壕”。
单日破万的剂次接种量,是黄凤鸣的首次大考。仔细梳理进场动线,重新划分功能分区,黄凤鸣带着同事优化了接种方案。变更进场入口、划分场内等位区域,门口“大排长龙”情况不再出现,还增加了近2000人的场内等候位置。
除新安社区外,长安体育公园大型临时接种点肩负着为长安镇12个社区居民的接种任务。仔细远近、接种人员体量,黄凤鸣还广泛征求社区意见,试行“轮排”接种。即每天划分为不同接种时段,社区周期轮回,避免单个社区过早或过晚接种。
黄凤鸣表示,当去年刚开始进行疫苗大规模接种时候,每天工作时间大概是十几个小时,从早上的7点半到岗,到晚上8点多结束,回到家后还要需要进行数据汇总。
到了五、六月份,居民疫苗接种热情高涨,黄凤鸣的烦恼从“少人接种”变成了“疫苗短缺”。每天晚上,各社区负责人会在工作群里不停地向她发问——“有没有苗?”“分配给我的苗量有多少?”“是什么样的苗?”时间不等人,黄凤鸣加班加点,只要收到疫苗讯息,便第一时间分解任务,为社区抢得种苗先机。
“说句老实的,我只是想着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这样熬过了这三个月吧。可从我们最开始的6000多剂次的一个日均总量,到2万多的一个顶峰,期间也经历了很多。”黄凤鸣感慨地说道。
驻守长安体育公园大型临时接种点一年,黄凤鸣坦言“不知道怎么熬过来”。如今疫苗接种高潮已过,如今每周接种剂次不足2万,黄凤鸣和同事们终于可以暂歇一口气。
黄凤鸣坚定地说:“这一年,再苦再累,只要市民来了,我们就愿意打开门,让他们尽早完成疫苗接种。”
黄楷旋
疫情流调的轨迹“捕手”
是福尔摩斯追“凶”记,还是新冠版“十万个为什么”?在黄楷旋眼里,流行病学调查不似抽丝剥茧的探案推理,而是对每条活动轨迹的百分百还原。
黄楷旋是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组主治医师,也是全镇最早接触确诊病例、最长时间管理和跟踪病人的流调主力。自2020年1月起,她就一直奋战在流调一线。
“要靠一张嘴”,是黄楷旋对流调工作的切身感受。她说,与其说是“拼图”,不如把流调当做一场反复拉锯的沟通。
一开始,黄楷旋拨通重点监控人群的电话,往往会被当做“电信诈骗”,甚至还有群众接通后反手向公安机关举报,让黄楷旋哭笑不得。
为此,黄楷旋逐渐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使用座机反而比手机更容易取信,面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接受性更高,采取一定的沟通技巧,还会事倍功半。
由于被调查人员往往有抗拒心理,黄楷旋就晓之以理,解释流行病学调查的必要性;立足共情,以家庭责任来劝说;碰到“硬钉子”,她还从“全民抗疫”的社会义务切入谈话。“三板斧”下来,行程轨迹往往“手到擒来”。
接下来,则是工作量更大的轨迹确认工作。根据重点人群的口述信息,黄楷旋和同事们实地走访,反复求证。因信息真假难辨、轨迹繁简不一,单个场所确认都需要耗费相当心力。
“ 在街道里发现了类似的场所,我们要结合支付记录、商家名称,再联合公安、社区一起排查。排查过程中,还反复和调查对象核实信息,可能就需要花四五个小时。”黄楷旋无奈地说。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每一次进行调查就是“放大镜”,记录了普通人真实鲜活的日常,作为最早接触重点人群的工作人员,黄楷旋和同事们有时还得客串心理咨询师,为他们做出心理按摩。
“他们会把生活中的负能量爆发给我们,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要去安慰他、开导他,这样才会更顺畅、提供的信息才会更准确。”
兢兢业业做好轨迹“捕手”,正是黄楷旋的真实写照。自2020年1月以来,黄楷旋始终坚守抗疫一线,顾不上家中只有三四岁的两个孩子。
“ 我们夫妻俩人都是医务人员,基本上哪里有疫情,我们基本上都要参加。小孩生病、上学这些问题我们顾不上,只能说今天托这个照顾、明天托那个接上学放学,这个挺愧疚的。”黄楷旋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
*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记者/龙京、吕剑锋
■ 摄影/龙京
■ 编辑/孙晓彬
■ 编审/李华文
■ 出品/长安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