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2版。
高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高州城北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塘—宝光区域近郊农旅好心产业融合发展带。2022年,高州迅速拉开了这个全长约38公里,以鉴江碧道为主线,挖掘全线重要文化节点,整合了现有农业资源,沿线山水林田,串珠成链,深度融合发展带的建设步伐。
立足实际,谋篇布局。这个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涉及2个镇(街道)跨8个行政村。如何下好这盘大棋?
这将是高州持续深化探索乡村治理联动模式,在同一区域推行镇村联动、村村联动,实现区域化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这一举措之下,高州镇村同心同德,向新时代美丽乡村、富裕乡村、文明乡村大步迈进。
▍党建共建
锻造强有力联村工作队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美丽乡村从示范点到示范带不断延伸,乡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乡村治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州整合石鼓镇大王岭村、东岸山村资源,打造合丫埒乡村振兴示范带。 通讯员 供图
“乡村治理联动模式,是指在同一个发展区域内,推行镇村联动,村村联动,通过联村党建引领,联村治理、联村共建,从而实现抱团发展,携手共赢的一种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龙国源坦言,乡村治理联动模式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要求,也是实现镇村群众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有效途径。
高州在一些涉及多条行政村的发展项目上,实施“联村党建”模式。在组织关系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镇党委从机关支部及核心村的党支部中挑选优秀党员,组建项目建设临时党总支,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乡贤群众、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如,镇江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项目、根子镇大唐荔乡核心区项目等,临时党总支成为了推动项目加快进展的第一堡垒。
通过联村共建,抱团发展,村民家园变景区。 通讯员 供图
从前各自为政的各村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步伐,劲往一处使?一方面依靠临时党支部的号召力,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村党组之间的共建共学活动。一场篮球联谊赛、一场知识问答赛、一场观摩学习会、一场交流现场会……共同的发展目标,让大家打破了镇域、村域局限,各村党员干部成为了彼此最亲密的战友。
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工作中,镇江镇开展区域内村党组之间共建共学活动30余次,打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2021年,全镇共评选推荐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63名,大岭村等3个党组织被评为高州先进基层党组织,江口村被评为茂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联村党建也成为了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的试金石、磨刀石。
▍ 共治共享
让小家变大家
“我们被列入发展带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机遇,我自愿拆除我家天井,不用等工作队,我自费拆!”“我家辅屋也无偿拆除!”“我家屋檐也自行拆除!”南塘镇彭村村民陆续表态。
高州计划分三期建设全长约38公里的高州市近郊农旅好心产业融合发展带,南塘镇是其中的重要节点。途经5个村委会的南塘镇20公里鉴江堤岸绿道项目是先行项目,是串联起沿途文化节点、景点的“链条”。
两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彰显抱团发展的决心。 通讯员 供图
2022年,高州以起跑即冲刺的劲头拉开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局面。南塘镇积极响应高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成立联村工作调解组,由镇分管领导以及威望极高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吴国杨带领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解决村民利益诉求,对一些坚持过高要求的村民,邀请其亲友一起做好劝服工作,做到村中事村民一起议、商量着办,有矛盾村民一起调解。在联村治理,联村调解之下,仅用了十多天,便解决了20公里鉴江堤岸绿道项目所涉及的土地问题,为加快项目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涉及多村的重点项目中采取‘联村调解’模式,成立联村调解工作组是高州乡村治理联动模式的一大特色。调解工作组不仅是推动重点项目进展的利器,还是基层治理的法宝。”龙国源介绍。
产业集群发展,镇江镇蜜柚产业焕发新活力。 通讯员 供图
3月7日,南塘镇彭村村召开了妇女大会。从前是各开各的,今年起5个行政村成为了命运共同体,来自各村的160名妇女代表欢聚一堂,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好媳妇”“好婆婆”“好妻子”。“以前都是羡慕彭村有这样的评选活动,现在我们一起举办,热热闹闹,大家也向全国文明村学习文明新风!”谷篢村村民陈锦华说。
南塘镇把彭村村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优秀经验,通过“联村治理”推广到谷篢村、大塘笃村等村中去,让融合带区域内的5个行政村同呼吸、同命运,同文明、同发展。
而镇江镇还在各联村党支部成立乡村治理工作组、和谐促进会,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维护和便民志愿等活动,通过“联村治理”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解决矛盾纠纷200多件,办理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700多件。
联村治理让同一发展区域内的村民同一套管理办法,塑造同样的价值观,培养同样的文化认同感,让“小家”变成了“大家”。
▍产业联动
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春耕时。走进高州市镇江镇丝苗米连片种植基地,灌满了水的稻田里,一片繁忙:十几台农机在水田间行驶,所到之处播下一株株绿稻苗,纵陌交错间一块块黄水田便绿意满满生机勃勃。“咱们4条行政村携手打造现代农业,我们的米一定会越卖越好!”……农户在一旁忙着给机械打下手,一边互相加油鼓劲。
联村共建,让土地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盘活利用,助推农民增收。 通讯员 供图
高州依托镇江镇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种性最原始的野生稻资源禀赋,打造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圳、大岭、江口、水郁四条行政村实现抱团发展,集约土地3000多亩,引进了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农业集团,将建设集加工、科研、旅游、展览为一体的水稻全机械化生产示范试验基地。
通过资源整合,集约发展,4条行政村实现了联村联产。乡村治理联动模式,最终的落脚点是助力产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像这样鲜活的例子在石鼓镇合丫埒村处处可见。
联村治理,治出了美丽文明新乡村。 通讯员 供图
大王岭村依托绿野仙踪景区打造配套民宿和农庄,东岸山村则依托成熟的种植经验,发展水稻、玉米,直供村中农庄、景区、商店,两村通过抱团发展打造合丫埒乡村振兴示范区,让家园变景区,田园变景观,农房变民宿,多业态均衡发展,村中人人有工做、月月有工资、户户有增收。联村共建让产业更兴旺,村强民更富。示范区村民每年通过出租土地、入股项目、务工、分红等获得收入超千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90多万元。就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合丫埒日接待游客过万。
“我们在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按照地域相近、功能互补、发展互促的原则,采用联村联产联治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农村环境提挡、民生事业优化、治理水平提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从而达到企业、村委会、村小组、村民多方共享共赢的喜人局面。”龙国源介绍,通过联村共建,资源共享,实现村富民强是高州探索乡村治理联动模式的最终落脚点。
▍镇村协作
聚力打造产业集群
在高州城东沿着280省道向长坡镇一路进发,进入长坡镇辖区,浓厚的冼夫人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级方面,依托旧城村与冼夫人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村的冼太古庙、俚人文化遗址打造冼夫人文化小镇;雷垌村连续举办千年冼夫人文化节庆,“冼太回娘家·更衣节”入选市级“非遗”。镇域方面,长坡中学打造全国首个冼夫人文化校园,把冼夫人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文化建设中;占地25亩,总投资3500万元的冼夫人小学成为高州教育的一颗明珠;冼太广场是群众心中的长坡“地标”;好心公园里鸟语花香,绿草如茵……长坡镇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旅游品牌,把冼夫人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县域副中心发展战略中,镇村共建共美。
镇江镇四个行政村携手共建丝苗米省级农业现代产业园。 通讯员 供图
根子镇是享誉全球的“荔枝镇”,高州依托这一棵荔枝树,以根子镇柏桥村、元坝村等为核心,镇村同建,打造荔枝文化小镇;分界镇依托东方村等打造龙眼加工小镇;深镇镇依托仙人洞打造乡村民宿小镇……
高州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农村振兴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近年来,高州便分区域打造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立足示范带上各镇各村的特色优势资源,突破镇域村域的局限,推动镇村产业区域协作,强化“镇村企”联动,打造生产专业村、农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加工贸易在镇、基地在村,全产业链发展,有效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高州发展了省级专业村58条、专业镇11个。
■一线实践
石鼓镇:
联村共建 向幸福出发
三月微风轻拂,走进石鼓镇东岸山村广场,规划整齐的青瓦白墙民居,连片的农田上村民春耕忙碌,绿野仙踪景区里游客欢笑声不断。石鼓镇合丫埒乡村振兴示范区成为了市民踏春的好去处。
两村抱团发展,集约土地1600亩,实现村民年增收超千万,村集体收入达90万元。 通讯员 供图
“我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现在我们村成了‘网红村’,游客也多了,我开个小店每个月能多赚一千多元呢,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大王岭村村民李永汉是示范区2号铺位的店主,得益于示范区的建设,他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大王岭村有旅游项目优势,东岸山村有连片土地、精品种植优势,且地域相近。石鼓镇按照高州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联动模式,实现互相补充、共建共享,利益共赢,走出了一条“联村共建”新路子。
组织联建。由两条村的村干部联合成立联村共建小组,制定联村共建机制、议事制度,制定统一的村规民约。两村仅一河之隔,河上建起了“连心桥”,“连心桥”旁建成了“连心亭”,联村共建小组常在“连心亭”开会研究讨论示范区事务,这里也成了两村共谋发展的标志。
联村共治,让村中“颜值”再提升。 通讯员 供图
环境联治。两条村群众联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包括引淦河联合治理、交界处联合整治、两村互相交叉检查环境整治等。同时,对村内主要道路铺设沥青,道路两旁和空闲地进行绿化,全面推行“三边四化”,实现道路沟渠硬底化、空地围蔽化、闲地果菜化、门口院子化。建成了星级厕所、农耕博物馆、休闲中心、篮球场、足球场、停车场等基础项目。
产业联动。全长4.3公里的村路,把沿线产业基地、景点、景区串珠成链,建成了一条乡村旅游游览环线,成为一条观光农业带、休闲游玩带、精品农业带。东岸山村成立好心红薯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经营,组织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形成了“水稻—番薯—玉米”四季轮种模式。大王岭村依托绿野仙踪旅游景区打造配套的民宿和农庄,推行“村民+村集体+国企”模式,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让村民有租金,打工有工资,集体有分红,形成“保底收益+入股分红+务工薪金+经营性收入”新型收入结构模式。示范区村民每年通过出租土地、入股项目、务工、分红等获得收入超千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90多万元。
依托村中景区建起了农庄。 通讯员 供图
活动联办。示范区内,建成2个文化广场、2栋文化楼、2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逢国庆、春节等节假日,两个村联合开展篮球赛、足球赛。两村还联合开展“星级文明户”“模范党员家庭”等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民和睦相处,成为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吸毒人员、无群体性事件、无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五无”村。2020年合丫埒村委会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东岸山、大王岭两条村是文明示范自然村。
南塘镇:
联村治理 推动“枫桥经验”新实践
南塘镇将“好心精神”文化与“枫桥经验”融合升华,创新推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以“联村治理”新模式,组建联村工作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夏日荷花成为了彭村区域片区内各村的旅游印象。通讯员 供图
南塘镇成立联村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担任联村工作组组长,并推行联村带管制,所有班子成员都联点1-3个村。
该镇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把“联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联村共建村居法治宣传长廊、普法宣传栏和法德大讲堂等普法载体,举办联村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并成立由镇内威望高的老支书、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联村调解小组,作为镇级、村级调解组织的补充,专门针对设计村域的群众纠纷进行调解,更接地气,更迅速、高效就地解决问题。南塘镇全镇所有村(社区)达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标准。
同时,通过“联村治理”模式,南塘镇打造了一批“好心”文化阵地。如在彭村建起了占地630多亩的“好心公园”,在大塘笃村建成一条好心大道,在大石垌村建设冼夫人纪念馆、打造好心教育基地,在各村(社区)打造集党建、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一村一好心广场,广泛营造浓厚的“好心”氛围。同时,好心驿站、好心文化基金等“好心”品牌项目正在密锣紧鼓地筹备中。
通过联村治理,各村的优秀乡村文化、基层治理经验被推广应用。通讯员 供图
联村治理还把各村文明乡风特色做法融合,互相推广。如,彭村村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家婆、好党员,设置“好人好事榜“义工奉献榜”等做法在大塘笃、谷篢等村推广深化,文明乡风吹遍每个村庄,全镇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去年,南塘镇彭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这让南塘更加坚定走好以引导“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南塘镇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流程指引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联村议事环节。
各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理财小组以及构建联村治理“网格化”,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巩固提升“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成效,并将基层党建、疫情防控、政法综治网格系统统一整合为一个网格系统。使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实现“村事民议,村事民治”。
南塘镇以联村治理探索枫桥经验新实践。 通讯员 供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临近村资源互补、整合,实现抱团发展,是一条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具体项目以及联村共建模式,打造示范区、示范带,让美丽乡村从点上出彩向全域延伸。”南塘镇党委书记余敏祥认为,乡村基层治理联动模式将在接下来的具体实践中,发挥重要且关键的作用。
【撰文】邱茜
【通讯员】龙步云 车闻达 李子彬 梁豪仁 梁开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