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诊室故事 | 泄泻缠绵难自制,寒温并治痊痼疾

广东省中医院
+订阅

开栏语:【邹旭诊室故事】栏目是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带领团队开办的专刊栏目,将围绕邹旭诊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有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一些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以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诊室故事

胃肠疾病往往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给病人造成莫大的痛苦与困扰。某日,一位老年患者颤巍巍地走进了邹旭教授的诊室:

74岁的毕婆婆自2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后,便患上腹泻的毛病,行胃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憩室。患者多方求治,辗转各大医院,接受过中医、西医等治疗,收效寥寥。为求彻底根治,她来到邹旭教授的疑难杂病门诊寻求治疗,初诊刻下症见:便溏,呈稀水样,多夹有不消化食物;一日解稀便5-6次,无法自制,外出时需要穿戴成人纸尿片;每日头晕、乏力,无天旋地转感,体温偏低,平日维持在35.3℃左右,畏冷,接触冷水或稍食水果后则腹泻加重,睡眠困难,纳食可。舌淡暗,苔薄黄,脉细涩,寸脉先跳,关脉略动。

邹旭教授考虑,西医诊断为慢性腹泻(胆囊切除术后),中医方面根据经脏辨证理论,属于阳气不足、厥阴虚寒、脾湿胃热所致,脏腑病位在肝、脾、胃、大肠,故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虚寒痰湿挟热,治以温阳散寒,祛湿清热,缓肝调脾为法。邹教授为患者针刺太溪、合谷,出针后患者诉眩晕已消失大半。中药汤剂则予乌梅丸合葛根芩连汤合归一饮加减,共7剂,水煎内服。

二诊时,患者面带喜色,告知腹泻明显好转,次数减少为一日3次,且已无大便失禁,基本可以自我控制;头晕大减,畏寒好转,体温上升至36.1℃。脉仍细涩,双寸先跳,厥阴脉动,太阴脉显形。邹教授考虑患者脾虚湿盛,遂予加佩兰10g,以增健脾化湿之力。一个月后患者前来复诊,诉大便已可成形,一日2次,已无眩晕、乏力等不适,体温维持在36.3℃左右。

邹教授治疗泄泻思路探讨

慢性泄泻以腹痛、腹泻时作时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泄泻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景岳全书·泄泻》载:“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本病亦属脾胃气机失调,失于运化,升清降浊失常而致之泄泻,若泄泻日久不愈,不仅脾胃受病,而且影响到肝,脾胃虚弱,肝旺乘脾,肝脾同病,以致虚实寒热夹杂。若仅从脾或肾着手,往往难以取效,肝脾同治,方能奏效。

根据长桑君脉法理论及经脏辨证理论分析患者症状,患者初诊时脉细涩,寸脉先跳,双关脉略动,说明太阴脾土已虚,水湿难化,厥阴寒浊留滞,而阳明大肠仍有热留,病机正为寒热错杂。腹泻是胆囊切除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有统计资料显示胆囊切除手术后1月、3月、6月发生腹泻的概率分别为65%、40%、25%。胆囊切除后腹泻发生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部分病人可在短期内自愈,部分病人可能迁延反复。大多数病人的腹泻会在术后半年至一年消失,却仍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不便;由于现代医学仍未明确造成该种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因此在治疗上也缺乏相应的方法。而毕婆婆2年前行手术后胆囊缺如,肝胆互为脏腑表里,肝之余气化生胆汁失常,肝木太过,内克脾胃,升降运化失宜,发为“泄泻”,病情迁延不愈,脾虚更甚,运化失健;脾胃一虚,中焦化生营血之力不足,则肝血亏虚,进一步加重肝气横逆,病情迁延不愈而致久泻;脾若不足,则湿从内生,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阳不振,厥阴肝风振动内起,挟寒湿之痰上扰清窍,故时时作眩;日久不愈,正气日损,湿瘀互结,而于阳明从热化,故寸脉数,而大便时时急迫,难以自制,终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顽证。

在治疗上,邹旭教授通过针药结合,以“寒热并调”为法,为患者进行整体治疗。针灸方面,邹旭教授以针刺合谷的方法,清泻阳明,理肠止泻;因久泻往往伤及肾气, 还应加强补肾,治已防变,故针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中药方面,则用乌梅丸温清并用、泄木安土,合用葛根芩连汤升清止泻,兼清大肠之瘀热,再予少许猪苓、泽泻、半夏、苍术等共化寒湿,防风、香附理气调肝,五指毛桃安扶脾土。

慢性腹泻的预防调护

01

作息合理,生活规律

《内经》认为,周身气血随着时辰推移,并灌注流转于经络脏腑之中。譬如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7点到9点人体胃经最旺,9点到11点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因此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对于脾胃虚弱者具有很好的效果。

02

调节情志,恬淡乐观

肝主情志,肝郁则克脾胃中土,容易诱发消化道症状。久病容易心情不畅,还是应当多和家人朋友交流,或是通过个人爱好保持愉快的情绪,这也是防护慢性腹泻非常重要的方面。

03

注意保暖,防风胜寒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寒湿之邪容易直中太阴脾土,因此还是应当注意添加衣物,避开风寒,让身体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脾胃才能更正常的运作。

04

饮食有节,慎食肥甘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带有刺激性的食物,多吃常温的蔬菜、水果、酸奶,及时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每天要补充充足的水分,饮水量在每天8杯左右。以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辛辣荤腥油腻、难消化或清肠润滑的食物。慢性腹泻耗伤胃气,可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对于重度患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

05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开早晚寒冷的时候和当风处,尽量选在白天气温较高的时候,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诸如太极拳、瑜伽、保健操等,既可以舒缓形体,又能够升发脾阳。切忌大量出汗的运动,不仅不利于阳气的敛藏,而且出汗后腠理开泄,也容易受风感冒。

往期推荐

邹旭诊室故事 | 皮肤湿疹苦难言,泻火祛浊换新颜

邹旭诊室故事 | 口腔溃疡总不好?引火归元是关键!

邹旭诊室故事 | 血压忽高忽低晕不止,红参观复益脾气

邹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主任、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二届全国杰出青年中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2020年9月,辽宁、上海、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邹旭担任国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领队、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负责人、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冠肺炎重症巡查专家组成员,并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健委“广东好医生”、广东省卫健委“抗击新冠病毒最美逆行者”、人民网“人民好医生”等称号。

在圆满完成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后,2021年初驰援河北邢台,6月支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7月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云南工作组专家飞往云南瑞丽,多次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2021年获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健委“中国好医生”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宋梦西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