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围绕江门市“1+6+3”工作部署,《江门市蓬江区教育人才“培养提升辐射计划”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印发出台。《实施方案》以立机制为切入点,制定了五大点、十三项工作措施,明确了蓬江区教育人才培养提升辐射的工作方向,扎实推进“一评三立”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工程、“名师、名校长、名校”引进计划等行动,致力培养一大批专业性优秀教育人才,为蓬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实施方案》围绕搭建教育人才发展平台,以项目推动“新强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同时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树立蓬江区教育人才品牌。
《江门市蓬江区教育人才“培养提升辐射计划”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黄烨倩 摄
亮点一:建立蓬江教育人才库,设立专项奖励
根据《实施方案》,蓬江区计划打造高素质蓬江教育人才库——将现有的省市区级名师名校长、区智库教育专家、教研员统一登记入库管理,全方位发挥教育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教育人才库将开展分类定责考核,重点围绕十项重点任务,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树品牌,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蓬江教育专家”。
基于教育人才库,蓬江区定下行动计划及发展目标:以区内各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龙头,带动1000名区级以上名师、校长和教研员,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报告和演讲;通过三年时间,组织专题演讲报告会1000场,提炼学术成果1000项,“师带徒”培养青年骨干教师2000人。
另外,蓬江区教育局还将全面优化教育人才奖励机制,即在现有的智库教育专家奖励基础上,扩大奖励范围,对纳入“培养提升辐射计划”的教育人才给予专项奖励。
亮点二:全省首创实施“星级教研员评审制度”
为了让教研工作更具实效,《实施方案》提出,将现有学校分为15个片区,以便开展系统化、实地化教研。其间,蓬江将会以区教师发展中心为主,带领片区分层制定区级教研、片区教研和校级教研的工作清单,建立起立体交叉的“网式”教研体系。
结合“网式”教研体系,蓬江区拟打造一支200人组成的教研员队伍——15个教研片区各配备10名专业素质高、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研员,同时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教研员的岗位绩效,保障教研员待遇和提升教研工作实效。
打造具有蓬江特色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学教研机制。图为蓬江区结合“双减”政策策划的教育研讨会。李家富 摄
蓬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计划制定出台区级星级教研员评审办法,探索出一套具有蓬江特色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学教研机制,着力在全省首创的同时,争做国内示范。
该套评审办法将设置一星级到五星级的教研员评审标准,打破编制界限,形成以专业成长、专业引领为核心方向的教研员发展机制,构建层层递进、分级履职的新教研体系,成为教研员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另外,星级教研员级别将与岗位绩效相衔接。
亮点三:筹办10场以上省级名师专家讲座
《实施方案》着眼省级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要以区内现有的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为主阵地,开展各类型名师专题活动,包括在区内举办10场以上面向省内外的专家讲座。以省级工作室为依托,蓬江区谋划推动10项以上省级课题立项、成果申报,争取取得5项以上省级成果奖。
同时,蓬江区还将推动区内49个省市区名师工作室开展跟岗、研讨、巡讲等工作,确保完成500人以上为期两年的工作室跟岗学习,培养一批名师和骨干教师。
此外,蓬江区教育局还计划探索建立区级培训专家工作室,搭建教师研训、继续教育培训专业平台,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培训导师队伍,进一步扩大区域各类工作室品牌和影响力。
亮点四:三大工程辐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根据《实施方案》,蓬江区教育局接下来将实施蓬江教师“扬帆工程”、教研基地“覆盖工程”和区骨干班“孵化工程”。
其中,教师“扬帆工程”系针对区内青年教师、名师、卓越教师等不同层面教师群体而开展的培养计划。其中,为实现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蓬江区将对教龄三年内的新教师开展系统性、结构性的师德修养、教学技能、课堂管理能力等专题培训,研究落实“青年教师学科轮训课程”,通过2年以上“定标”培训,提升青年教师备课要素、课堂把控、班级管理、教学艺术等实战能力,站稳讲台。
教师“扬帆工程”研究落实“青年教师学科轮训课程”,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黄烨倩 摄
名师培养系统化方面,将改革现有的“区级名师评审办法”,与“区培”项目相衔接,构建名师梯队,同时落实“名师讲堂”常态化,让名师在“讲”中“深悟”,在“演”中“成名”,逐步形成由“培”“评”“展”“名”四个步骤组成的蓬江名师培养体系。
卓越教师品牌化方面,将搭建区、片区、学校三级“教育人才”展示平台,推广各类教育成果。三年内,支持推动500项课题研究项目落地实施,开展1000场专业成果汇报演讲,同时承办10场以上省、市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
《实施方案》中的教研基地“覆盖工程”着眼打造区域学科教研方法和路径新体系,提出全区各学科教研员人均建立一个教研基地,聚焦学科教学改革、课程规划、课堂教学、学业评价、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三年后,全区打造10—20个品牌教研基地,构建新型的学科研究学习共同体,建立以提升学科素养为载体的课堂模式。
骨干班“孵化工程”拟聘请2—3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常驻,为每个学科骨干班中50名以上青年教师提供系统化培养机会。每班培训期为2—3年,重点围绕职业道德树立、教学技能掌握、教学理念更新、课堂艺术培养、教育魅力塑造、职业生涯规划等开展系统化培训,确保3年内完成1000人以上的培养目标。
亮点五:树立品牌,编印《蓬江区教育人才名录》
基于“蓬江教育人才库”的建立,蓬江区教育系统下一步将重点发挥教育人才在区域内、片区内和学校内的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校长重点搭建校内教学研究、学术展示平台,带领其他名师积极参与研究和演讲汇报;教研员重点搭建全区及片区的教学研讨、教育论坛,带领各类教研员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汇报;各类名师重点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师带徒”等方面做示范引领,在成果研究提炼、申报推广等方面做出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蓬江区教育局还计划编印《蓬江区教育人才名录》,进一步宣传推广蓬江教育人才理念和专业成就,全方位提升教育人才地位和影响力。
借助现有的1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提出,面向五邑地区,定期开展专家讲学、专题研修、展示交流、沙龙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带动提升江门教师队伍素质,在蓬江形成教师队伍培养聚焦点。
利用现有的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谋划开展骨干教师省内深度跟岗活动,建立由“省级专家”组成的蓬江教育顾问团,进一步研究、总结蓬江教育人才培养经验做法和成果,通过开展各类各级学术交流和主题讲座,让蓬江教育专家声音不断走向全省、全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李家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