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杨友孙
责任编辑|姚忆江
俄乌战争不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多年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俄罗斯和北约的彻底摊牌。
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悬殊,北约也不会对非成员国的乌克兰进行实质性支持,预计战争将不会持续太久。
战争带来或体现的北约与俄罗斯结构性冲突问题,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俄罗斯、乌克兰的安全问题,周边地区安全问题,难民问题等都将在战争后期全部展现。
2月22日,来自乌克兰东部的难民乘坐火车抵达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新华社 罗曼/图)
1
“摇摆”的国运
当前,联合国、欧盟、北约、中国等重要政治力量均密切关注着这场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而乌克兰的前途也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所有问题中的核心。
所谓乌克兰的前途问题,并非指乌克兰采取什么样的宪法或政体,而是作为地处俄罗斯与北约“夹缝”之间的乌克兰,选择面向何方的问题。
自1991年乌克兰独立以来,历届总统的政治倾向不同,独立自主、亲俄还是亲美,都深深影响着乌克兰的国运。
除了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1991年12月—1994年7月)重视独立自主外交之外,第二任总统库其马(1994年7月—2005年1月)表现出明显亲俄倾向,并出台了与俄罗斯宪法类似的1996年宪法。但是2005年1月,他在橙色革命和众叛亲离中下台。
第三任总统尤先科(2005年1月23日—2010年2月)上台后,开始亲欧盟、亲美国,橙色革命期间出台的2004年宪法也取代了1996年宪法。但其亲西方政策同样未能在国内赢得太多支持,2010年初,他在总统竞选中败给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就任总统后,再次启用1996年宪法。但2013年11月,由于拒绝与欧盟签订更紧密的联系国协定,乌克兰发生街头骚乱,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俄罗斯也趁机兼并了克里米亚。
此后,亲西方的波罗申科(2014年6月—2019年4月)、泽连斯基(2019年5月—至今)相继就任总统,并再次启用2004年宪法。
2019年2月,乌克兰甚至将加入北约、欧盟写进了宪法,谋求安全保障,这成为乌克兰对外战略中的头等大事,触犯了俄罗斯的底线,最终使普京决定采取军事手段进行豪赌。
目前,乌克兰东部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已被俄罗斯承认为独立国家,其地位和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战争之后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位极为相似,并有可能沦为俄罗斯的傀儡或并入俄罗斯,但这些绝不会受到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而乌克兰全国的前途,则是更加复杂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在当前和今后几年内需要重点加以考虑和推进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乌克兰未来国运如何,并非乌克兰的自主选择,而是国际社会多方博弈的结果。
2
最可能的结果:乌克兰的白俄罗斯化
冷战结束后,在内政、外交方面,白俄罗斯以俄罗斯为圭臬,在国际上成为俄罗斯打造欧亚联盟、对抗西方最为忠实的伙伴。
在2014年3月,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之前,乌克兰虽然在国际战略中摇摆不定,但与俄罗斯并无重大冲突。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成为结构性的、持续性的冲突,任何亲俄的政治家都难以在乌克兰立足,乌克兰在亲北约、亲西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无法采取“体制内”手段阻碍乌克兰加入北约和走向西方的情况下,普京选择了军事手段。当前,战争的结果朝着俄罗斯全面控制乌克兰的方向演进。一旦军事控制落定,政治、经济的控制将不断加强,乌克兰原先领导层将全面撤换,并在俄罗斯的监督下组建或选举领导层。在国际上,乌克兰将扮演着类似白俄罗斯的角色,从亲西远俄转变为亲俄反西。
在无条约义务和法理不足的情况下,北约断然不会冒着打欧洲大战乃至世界大战的风险出兵支援乌克兰,使得目前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它变成现实,北约和俄罗斯边界就已事实划定,北约的东部边界止步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一线。
但这种模式牺牲最大的是乌克兰人民,因为他们失去选择本国的领导人和国家政策的机会和权利。而且,这种模式治标而未治本,仅仅是短暂性地解决问题,由于乌克兰的不满和北约、西方的不甘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它将很可能演化为下一场危机,直至恶性循环。
3
最差的结局:新的“铁幕”降临
乌克兰目前大约有4400万人口,其第一大少数民族——俄罗斯族——约有700多万,占总人口的17.3%。在乌克兰领土的中央,第聂伯河纵贯全国,从南到北将乌克兰切割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西乌克兰和东乌克兰。西乌克兰与北约及欧盟成员国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接壤,主要受西方影响;而作为俄罗斯族人口主要聚居地的东乌克兰,则主要受俄罗斯影响,与俄罗斯有着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往来的亲缘关系。因而乌克兰属于亨廷顿提出的“文明撕裂”国家,这也是乌克兰1991年建国后,东西摇摆不定的深刻原因之一。
分裂模式将使乌克兰在法理上一分为二,但加上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可能事实上一分为四。西乌克兰加入北约,而东乌克兰、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将投入俄罗斯的怀抱。但这仅是暂时回避了未解决的问题。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使北约与俄罗斯的争端暂时消弭,但将在第聂伯河形成新的铁幕,两边对峙进一步加剧。而且对于乌克兰人民来说,国家、民族的裂痕是永久的伤痛。
4
最大公约数:永久中立
北约未军事参与俄乌战争,显示了北约还不希望事情演化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俄罗斯如能赢得战争,但在国际上可能失去更多朋友,面临比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更加严重的制裁,这是俄罗斯今后所难以承担之重。可见,在与乌克兰较量中,北约和俄罗斯选择冲突模式没有赢家。
今后要解决乌克兰的前途问题,俄罗斯和北约、乌克兰均需做出一定的退让。而最能让各方接受的方案是乌克兰成为永久中立国。
永久中立国一般是以国际条约或国际共识为依据,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目前世界上被国际正式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有7个: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土库曼斯坦。
永久中立义务主要有:除自卫外,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或协定,尤其是军事同盟条约;在与他国的战争中,遵守中立规则;不采取任何使其卷入战争的行动。中立国也享有一些基本的好处,即任何国家不得对中立国发动战争,也不得在中立国领土上发起战争或其它军事行为。
成为永久中立国一般需要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主权国家自愿承担永久中立的义务;二是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承认并保证其永久中立地位。
从当前情况来看,乌克兰这两点也均有实现的基础。乌克兰作为处于文明断层线上的国家,是大国争夺、冲突和战争的高发地带,如果成为永久中立国,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俄罗斯与北约冲突以及乌克兰自身的定位问题,最有可能成为各方均能接受的结果。
在当前世界承认的7个永久中立国中,和乌克兰情况最为接近的永久中立国是瑞士。
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确定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作为法、奥、普、意等国之间的缓冲地带。1907年海牙会议上,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地位通过“海牙公约”确定下来。永久中立国地位维护了瑞士的长久和平,为瑞士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而乌克兰要想成为大国战争和冲突“缓冲带”性质的永久中立国,瑞士的经验可以为此提供借鉴与启示。倘若如此,乌克兰可远离军事阵营的争夺和战争,全力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最有可能成为东西方的桥梁而非文明的断层线和战争线。
但也要避免出现“芬兰化”中立。芬兰在1917年即已宣布中立,但在冷战期间,处于苏美阵营中间地带的芬兰,虽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协定》,规定在超级大国中保持中立,既不加入华约,也不加入北约,但由于芬兰受到苏联更多的实际控制,使苏联对芬兰的政治、外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立”地位几乎名存实亡。为了避免乌克兰中立出现“芬兰化”,除了俄罗斯需要做出上述让步之外,北约也应作出不接纳乌克兰、不对乌克兰进行军售、开放接受乌克兰难民等承诺。
不过,当前最为紧要的,是需要有当事国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适当场合提出乌克兰永久中立建议,并逐步探索各方接受的可能性和协调各方立场。
从目前来看,“永久中立国方案”是俄罗斯、乌克兰、北约、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乌克兰周边国家等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